新课标引领:小学数学通过经历赋能发展核心素养
虞建国
太仓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学 215411
摘要: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正经历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深刻转型。本文以“经历:化知识为素养”为核心,聚焦“用数学眼光观察、用数学思维思考、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核心素养目标,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深度剖析,探讨如何让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经历完整的素养生成路径,实现从“知识习得”到“素养生长”的质变,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新课标;核心素养;知识转化;教学实践
一、素养培育的起点:在生活链接中激活数学眼光
数学眼光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从现实世界中捕捉数学信息,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结构性联系。这种联系不是简单的举例,而是要构建“生活情境—数学抽象—实践应用”的完整认知链条,让学生在经历中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
(一)课前预联:在生活场域中发现数学原型
课前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其设计应指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初步感知与生活经验的激活。以“认识百以内数”为例,教师可在课前布置“生活中的数”探秘任务:“请你寻找家中、小区里、上学路上看到的百以内的数,用照片或图画记录下来,并思考这些数有什么作用。”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发现门牌号(如302室)、公交车站线路牌(如18路)、商品价格标签(如59元)等丰富的数学原型。在课堂分享环节,学生不仅能列举出具体的数字,还能阐述其功能:“门牌号中的数能帮我们找到具体的家”“价格标签上的数让我们知道商品的价值”。这种课前与生活的深度链接,使学生初步感知到数学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承载着现实意义的工具。
(二)课中建构:在活动体验中抽象数学概念
课堂教学是数学眼光培育的主阵地。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中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概念形成过程,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
教学“认识升和毫升”时,课堂上先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观察1升水倒入量杯的过程,初步建立“升”的视觉表象。然后组织分组实验:每组提供装有不同容量液体(如200毫升果汁、500毫升矿泉水)的瓶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受不同容量液体的重量差异;再将液体倒入相同的透明容器中,观察液面高度,比较不同毫升数液体的体积大小。
(三)课后延拓:在实践应用中深化数学认知
课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升华,应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更广阔的生活场景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数学的理解,进一步发展数学眼光。
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可布置“家居装修中的数学问题”课后任务。让学生假设自己家要装修一个无盖的长方体储物柜,标出长、宽、高数据,计算需要购买多少平方米的木板;或者比较不同规格的长方体纸箱(如快递箱)的表面积,分析哪种更节省材料。学生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判断计算哪些面的面积,灵活运用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进一步加深对表面积概念的理解,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素养培育的核心:在问题解决中发展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它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方法和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发展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一)情境创设:在真实问题中激发思维动力
真实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主动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思考问题。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具有现实意义和趣味性的问题素材,创设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
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创设“学校运动会采购奖品”的情境:“学校要为参加运动会的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购买奖品,四年级有6个班,每个班奖励24根跳绳;五年级也有6个班,每个班奖励16根跳绳。一共需要购买多少根跳绳?”这个问题情境与学生的学校生活紧密相关,学生容易理解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创设“分蛋糕”的情境:“有4个小朋友要平分一个蛋糕,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多少蛋糕?如果把这个蛋糕先平均分成2份,再把其中的1份平均分成4份,每份又是多少呢?”通过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激发探究分数知识的欲望。
(二)思维引导:在多元探究中优化思维路径
面对问题,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决策略。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供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引导他们在比较、分析不同策略的过程中优化思维路径,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例5教学中(如图1),当学生面对“无盖长方体玻璃鱼缸需要多少玻璃”的问题时,有的学生先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再减去上面的面积;有的学生直接计算下面、前后面和左右面的面积之和。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讨论,比较哪种方法更简便,引导学生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三)反思评价:在总结归纳中提升思维品质
反思评价是数学思维培养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后及时进行反思,回顾解题过程,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在“乘法分配律”教学中,学生通过解决“采购跳绳”问题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并发现它们的结果相等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们的结果会相等?”通过反思,学生能从具体的问题中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模型:(a + b)×c = a×c + b×c。然后让学生举例验证这一规律,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三、素养培育的升华:在模型建构中强化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思维的载体,包括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数学建模是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重要方式,它能将复杂的现实问题转化为简洁的数学模型,体现数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学会用数学语言准确、简洁地描述问题、解释现象、推理结论。
(一)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初步抽象建模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非数学化的,需要学生从问题中提取关键信息,排除无关因素,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建模的第一步。
在“乘法分配律”的情境教学中,学生面对“四、五年级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的问题,需要从题目中提取“四年级有6个班,每班领24根跳绳”“五年级有6个班,每班领16根跳绳”等关键信息,忽略“跳绳的颜色、材质”等无关因素,将问题转化为“求6个24与6个16 的和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用算式表示为6×24+6×16 或 6×(24+16)。
(二)从数学问题到数学模型:深度建构模型
在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多个类似的数学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和规律,归纳总结出数学模型,并用数学语言(如公式、图表、符号等)进行表达。
在“正比例函数”教学中,教师先呈现多个正比例关系的实例:“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单价一定,购买商品的总价和数量”“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等。让学生分别计算每组中两个变量的比值,发现它们的比值都是一定的。然后引导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这种关系: = k(k为常数),从而建构正比例函数的数学模型。
从知识到素养的转化,不是简单的教学目标替换,而是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系统性变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紧紧围绕“用数学眼光观察、用数学思维思考、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核心素养目标,以生活为源泉,以问题为导向,以建模为纽带,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发现、探究、应用过程中,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自然生长。未来的数学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创造美好生活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