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传承场域中幼儿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索
陶晓红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幼儿园 215228
【摘要】我园充分挖掘吴文化资源,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幼儿的游戏场域,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开发项目活动,支持幼儿开展各类吴文化的体验活动。教师以幼儿为本,在观察、互动、分享中,助推幼儿游戏向深处行进,促进幼儿经验向上生长,也让幼儿亲身体验到了吴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吴文化 场域 项目式学习
我园地处苏州吴江,立足吴文化生活大环境,创设独特的幼儿园“吴韵传承馆”,充分挖掘苏州本地可利用的资源,结合幼儿实际需求,营造一个自主、自然、自由的体验式学习场地,为幼儿提供尊重、亲近、体验吴文化的机会,通过项目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深度探究,形成“幼儿、教师、资源、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吴文化传承学习场域。幼儿在这个场域中,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自主建构有益经验,产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从而使吴文化得到传承。
一、场域设计“项目化”,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幼儿园的环境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园创设吴韵传承场域,有机融合园内环境设施,并进行“项目化”的优化,使吴韵环境有主题、不零散,并注重浸润式、互动性、生活化的创设原则,让幼儿在浓郁的吴文化环境中,耳闻目染地感受吴文化、体验吴文化。
1.营造“浸润式”的吴韵场域,品味“吴韵”之美
我园在原有的幼儿园环境中不断优化吴文化传承场域的设计,力争让每间小木屋、每一个转角,每一面墙壁都充满吴韵,让孩子在健康和谐的环境文化中,得到爱的润泽、美的体验。我们模仿苏州人家的“粉墙黛瓦”,通过“小桥、流水”等传统元素将苏州特有的人文景观融合到幼儿园的环境中。在小山坡处,有鹅软石、瓦片等铺设的小道;在小木屋里有江南特色的灶台;紫藤长廊下一排鱼缸,养着各种小鱼;转角处的竹子、芭蕉、枇杷树、石榴树等错落有致,增加了幼儿园环境的自然美感和文化韵味。我们结合吴地文化,巧用幼儿的剪纸、水墨、版画、刺绣等作品对幼儿园大厅、楼梯等室内公共区域墙面进行布置,并创设“吴韵”展示角,利用门厅、拐角、墙面等空间,把具有吴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照片等展示出来。幼儿园处处浸润吴文化,孩子们时时处处可以品味吴韵之美。
2.创设“互动性”的吴韵场域,感受“吴韵”之趣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从一出生就积极地与周围世界交往,不断建构对事物的认识。幼儿好奇心重,喜欢探索,善于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得经验,因此,我们不断优化场域设计,使其更富有互动性,让孩子们在操作中感受吴文化之趣。根据吴文化的内容,我们优化了“吴韵人家”“吴韵美术坊”“吴韵小舞台”“吴韵园林”等场域。比如,我们在“吴韵美术坊”中设计了“云肩设计与制作”“水拓小扇”“扎染”“编制”“汉服设计”等小区域,提供了精美的实物和照片供孩子欣赏,并投入了丰富的材料,孩子们亲手设计、制作这些具有浓厚的吴文化特色的工艺品。再如我们在“吴韵小舞台”提供了适合孩子的戏服、道具、头饰等装扮材料以及音响设备等,孩子们可以通过模仿、创编进行戏曲表演,感受吴地艺术的魅力。
3.丰富“生活化”的吴韵场域,体验“吴韵”之真
幼儿是在生活中学习的。真实的环境,容易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孩子在熟悉的真实的环境中,会用已有经验与环境、材料进行积极互动,产生新经验。我们在吴韵场域的创设中,把孩子生活中的场景“搬”进幼儿园,投入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让孩子在丰富的生活场景中,充分体验吴文化,感受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吴文化。比如,我们幼儿园所处的小镇上,每到传统节日,街上会有各种充满苏州韵味的集市,当孩子与家长一起去逛过集市后,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在“吴韵人家”创设了书画铺、糖画铺、中药铺、中点铺等等,在幼儿园的吴韵场域中再现生活中的场景,让孩子们在自主游戏中体验真实的吴文化。
二、游戏内容“项目化”,助推幼儿深度学习
我们依托吴韵传承场域,围绕“生活 自然 传承”的课程理念,利用幼儿园及社区资源,通过学习、审议、观摩、研讨等活动,不断丰富吴韵场域的活动内容,并支持幼儿不断深入游戏,在持续游戏中获得经验。
1.审议吴韵文化资源,挖掘项目活动的深度
幼儿的自主游戏往往是随机的,获得的经验相对比较零散。我们在开展吴韵传承游戏时,基于幼儿的兴趣及经验,结合幼儿园园本课程,教师们通过理论学习、案例研讨等形式,审议吴韵文化资源,不断挖掘资源可生发的活动内容,关注活动内容的适宜性、有效性,形成园本化的项目活动,鼓励幼儿就某一资源进行一段时间的探究,从而获得经验的不断增长。比如我们在观察幼儿在吴韵小舞台的游戏中,总是停留在换上不同的戏曲服装,随意的跟背景音乐甩袖等简单的重复性经验上后,老师们围绕所处小镇盛泽的非遗文化“小满戏”资源进行了审议,深度挖掘了小满戏表演的核心价值,和孩子们一起查阅资料、布置场景、准备服饰、选择戏曲片段等,从而开启“家乡的小满戏”项目活动。通过审议,我们还形成了“盛泽的糕点”“盛泽的弄堂”“弄堂里的染坊”“弄堂里的中药铺”等等项目活动,丰富了吴韵传承场域的游戏内容。
2.推动吴韵场域联动,扩大项目活动的广度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在交往中形成的。我们结合幼儿园吴韵场域的特点,鼓励幼儿进行场域间的联动,促使幼儿更加投入游戏,感受更真实的吴韵文化。比如幼儿在弄堂的染坊里染好的布,会被“制衣店”的孩子买过去,制作服装、云肩、腰封等,制衣店完成的作品,又会被小舞台的演员们买走,作为他们的演出道具。当小满戏舞台有演出的时候,弄堂糕饼店制作的糕点会送到观众席,小观众们可以一边品茶美食一边看表演。
三、提供多元支持,促进幼儿经验的发展
在吴韵传承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对于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幼儿的有效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师幼互动,教师提供多元化的支持,引导幼儿亲身体验、感受吴文化的魅力。
1.在观察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幼儿的游戏深入离不开教师的观察。教师要时刻倾听幼儿的想法,观察他们的行为,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和幼儿一起讨论,从而生发游戏内容。
2.在互动中引导幼儿游戏深入。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能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教师和幼儿间要建立安全的师幼关系,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时,能根据幼儿的需要适时的与幼儿互动,引发幼儿的表达与思考,将游戏推进。
3.在评价中关注游戏经验。教师在幼儿开展吴韵场域游戏的时候,要善于用观察、倾听、谈话、幼儿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开展互动式、分享式的游戏评价活动,游戏评价过程中关注幼儿的游戏经验,让幼儿在分享中反思自己的游戏行为,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园充分挖掘吴文化资源,挖掘吴文化资源,结合幼儿实际需求和幼儿园、教师的发展现状,审议项目式学习内容,把吴文化与幼儿园的课程、活动、生活紧密结合,建立从理论到操作的实践体系,提升吴文化在幼儿园传承的路径,形成吴文化传承项目课程体系与特色,不断丰富幼儿园课程,提高幼儿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