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舞蹈元素在当代编舞中的运用
李学义
蒙古社会科学院国际学院
一、引言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舞蹈作为戏曲“唱念做打”四大基本功之一,积淀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基因与文化密码。从京剧的圆场、昆曲的水袖到秦腔的身段,戏曲舞蹈形成了系统的程式规范与写意美学。在全球化语境下,当代编舞既面临西方艺 冲击 也亟需本土文化资源注入活力,传统戏曲舞蹈元素成为突破创作瓶颈的重要路径。从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戏曲武打的融入,到短视频爆款《刀马刀马》中戏曲手势与街舞的结合,戏曲舞蹈元素的当代转化已形成多元实践。研究其运用规律与价值,对推动舞蹈艺术本土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戏曲舞蹈元素在当代编舞中的运用维度(一)肢体程式的创造性转化
戏曲舞蹈的程式化肢体语言是当代编舞的核心借鉴对象,编舞者通过“提取-解构-重构”的路径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衔接。在基础动作层面,戏曲的 翻身 ” “亮相”等核心程式被保留精髓并赋予新表达:《只此青绿》中舞者的“提沉冲靠”身段,脱胎于戏曲的圆场动律,通过放缓节奏、放大幅度,将宋代绘画的静态美感转化为流动的肢体语言,凸显“以形写 的美学特质。在技巧融合层面,武戏的翻腾、跌打等动作与现代舞的爆发力相结合,舞剧《咏春》中武者的格斗场景,借鉴戏曲武生的“趟马”程式,以虚实结合的动作展现搏击张力,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增强视觉冲击。
道具运用的创新同样显著。戏曲水袖通过材质改良与动作重构焕发新生:舞剧《杜甫》中长达数米的水袖,既延续了戏曲中“以袖代情”的表达功能,又通过抛接、缠绕等现代编排,将诗人的忧思具象化。短视频作品《莲鼓越歌行》则以戏曲油纸伞为道具,结合现代舞蹈的肢体延展,实现“莲之清雅”与“鼓之豪迈”的意象融合,展现道具符号的当代解读可能。
(二)叙事逻辑的当代适配
戏曲舞蹈“动作追随人物、服从情节”的叙事传统,为当代编舞提供了成熟的表达范式。在情节推动上,当代编舞借鉴戏曲的虚拟性叙事逻辑,以简代繁传递场景与情感。琼剧《黄道婆》“投江”一幕中,演员以伏地起伏的肢体模拟松江水,配合队形变化交代环境与剧情,这种“以形代物”的手法被《只此青绿》借鉴,舞者以群体造型的流动模拟山水变迁,省去实景道具却实现更丰富的意境表达[__LINK_ICON]。
在人物塑造上,戏曲“动作对应性格”的原则得到延续与创新。《黄道婆》中主角不同年龄段的步态变化,从少女的轻快到老者的沉稳,通过戏曲身段的细节调整实现人物成长的刻画;而《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的形象塑造,则融合京剧老生的端庄身段与现代舞的抒情动作,以肢体语言的反差凸显人物的坚定与柔情,使形象更立体鲜活。
(三)美学精神的深度融入
当代编舞不仅借鉴戏曲舞蹈的外在形式,更传承其“虚实相生”的核心美学。在空间表达上,编舞者延续戏曲的写意空间观,通过肢体调度营造多维意境:《黄道婆》运用圆形调度表现海面漩涡,以灯光切割实现虚实空间转换,这种手法被当代舞广泛采用,《只此青绿》以“品”字形队列构建层次感,配合光影变化形成“虚实
交织”的视觉效果,呼应传统美学的留白艺。
在情感表达上,“形神兼备”的追求贯穿创作始终。戏曲舞蹈强调“动作配合唱念”的情感统一性,当代编舞则通过肢体与音乐、舞美的协同实现情感传递。《莲鼓越歌行》以柔缓肢体对应莲的静谧,以急促鼓点配合腾跃动作表达生命力,这种“动静相生”的处理方式,延续了戏曲“以动传情”的美学传统,同时契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节奏。
三、传统戏曲舞蹈元素融入的价值与挑战
(一)实现的双重价值
艺术创新价值尤为突出。戏曲元素的融入打破了当代编舞的同质化困境,形成独特的东方表达。《刀马刀马》将戏曲手势与街舞结合,通过魔性动作设计与现代光影技术,使作品在抖音获得3 亿次播放,既突破传统戏曲的传播边界,又为街舞注入文化内涵。文化传承价值更为深远,编舞实践成为戏曲元素“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非遗传承人通过舞蹈教学传递戏曲身段技法,年轻观众则因《只此青绿》等作品主动关注昆曲、宋画等传统文化,形成“舞蹈引流、文化扎根”的传承闭环。
(二)面临的现实挑战
在传统戏曲舞蹈元素与当代编舞的融合实践中,仍存在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制约着二者深度结合的艺术效果与文化价值。首先是程式僵化问题,部分编舞者缺乏创造性转化意识,仅对戏曲动作进行机械移植,例如简单复制水袖的挥舞技巧,却未赋予动作契合当代语境的情感内核,导致作品“有形无神”,难以传递出戏曲舞蹈本应承载的精神意蕴;其次是融合浅表化,一些创作将戏曲元素简化为装饰性符号,如在现代舞编排中生硬点缀京剧“亮相”动作,仅追求视觉上的传统元素堆砌,未实现戏曲“虚实相生”美学精神与当代编舞逻辑的深度衔接;最后是受众断层困境,年轻观众对戏曲程式背后的历史背景、民俗内涵认知不足,使得那些注重戏曲文化深度表达的融合作品,难以与大众审美形成有效共鸣,限制了作品的传播范围与文化影响力。
四、结语
传统戏曲舞蹈元素为当代编舞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养分,其肢体程式的转化、叙事逻辑的适配与美学精神的融入,既推动了舞蹈艺术的本土化创新, 又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从专业舞剧到大众短视频,多元实践已证明:融合的关键在于 守戏曲舞蹈的文化内核与美学精髓,避免沦为形式化拼贴;又要突破程式束缚, 审美与技术手段实现创造性转化。唯有如此,才能让传统戏曲舞蹈元素真正融入当代编舞的血脉,使舞蹈作品既具艺术感染力,又承载深厚的文化重量,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延续。
参考文献
[1] 蔡茂珍. 传统舞蹈的戏曲元素探究——雷官戏曲马灯[J]. 大众文艺,2022(14):95-97.
[2] 张泽文. 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舞元素相结合:艺术创新的突破点[J]. 戏剧之家,2025(14):112-114.
[3] 康磊. 舞蹈编导中戏曲形态元素的借鉴[J]. 戏剧之家,2023(15):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