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机遇、困境及优化路径

作者

贺秋萍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 411201

摘要: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策略,对增强国家竞争优势、推动学校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深远意义。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发展主要得益于社会共识、政策重视及理论支撑。当前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创新型培养模式缺失、专业化师资配置不足、多方位育人力量薄弱等。因此,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施应开拓多维度培养模式、高质量师资队伍以及多元化教育资源,切实提高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效益。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教学改革;茨格勒理论;数字化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1]。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高新科技与高端人才。因此,妥善解决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问题,对提升国家竞争力和部署发展战具有重要意义。

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内涵与价值意蕴

(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内涵解读

目前学界大致从语义、要素特征和类型划分三个方面对拔尖创新人才概念进行解读。从语义上,“拔尖创新人才”是指极具创新素养和专业能力,能为国家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2]。从要素特征上,拔尖创新人才需具备科学技术能力、发明创造思维、良好心理素质等三大要素[3]。从类型划分上,拔尖创新人才分为理念创新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前者侧重思想的创新;后者强调扎实的科学技术能力[4]。

当前,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数字技术已晋升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各界要求学生掌握高阶知识素养。因此,大力推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已成为大势所趋。

(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价值意蕴

1.增强国家竞争优势

为赢得科技竞争的领先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5]。可见,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关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速推进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

2.推动学校教学改革

实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看,学校应树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重视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关注学生创造力、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育;打破传统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重视学生的生成性表现。

3.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考夫曼的创新层次理论将创新分为迷你创造力、日常创造力、专业创造力和杰出创造力,强调创新潜能的普遍性和多样性[6]。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就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挖掘迷你创造力和日常创造力。

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时代机遇

(一)社会共识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强调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7]。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拔尖创新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柱。此外,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许多学校意识到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素养。因此,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逐渐成为新时代公众的教育价值取向。

(二)政策重视

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拔尖创新人才”概念,并将其纳入国家教育任务中[8]。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9]。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10]。这些文件政策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三)理论支撑

茨格勒理论认为,个体发展是一个复杂、动态、相互作用的系统[11]。一方面,茨格勒理论的系统性观念说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复杂性,这就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共同构建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生态。另一方面,茨格勒理论强调人的动态发展,每个个体都具有创新潜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应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三、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现实困境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施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创新型培养模式缺失、专业化师资配置不足以及多方位育人力量薄弱等三个方面。

(一)创新型培养模式缺失

第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存在“掐尖”乱象,教育目标偏离初衷。例如,“强基计划”在招生录取时,高考成绩占比高达85%,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估[12]。第二,许多学校存在“重智轻情”问题,忽视学生创新素养和高端思维的发展,且教学方法形式单一,个性化教学明显不足。第三,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过程中,一些学校往往只关注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却忽视学生逻辑、人文、艺术、体育等素养的培育。

(二)专业化师资配置不足

第一,现阶段,我国缺乏从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专业化师资,且中小学科学教师数量供应不足。据数据统计,2022年,全国小学科学专任教师有24万人,但高达70.1%是由非理科背景的教师兼职[13]。第二,部分教师仍习惯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无法满足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际需求,且教师缺乏系统化的专项培养,使得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不足。第三,许多教师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过程中难以有效整合和利用数字化资源,缺乏必要的数字意识和数字素养,资源开发能力不足。

(三)多方位育人力量薄弱

第一,当前许多家庭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过度依赖学校教育、过度重视学业成绩等问题,创新教育观念薄弱。第二,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上存在脱节问题,大中小协同培养不到位,使得许多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被埋没。第三,基础教育中尚未建立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据库、学生成长发展跟踪数据库等关键系统,缺乏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个性化设计与专业性评价,严重削弱数字化技术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的赋能作用[14]。

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优化路径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落实,可从开拓多维度培养模式、高质量师资队伍以及多元化教育资源等三个方面发力。

(一)开拓多维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教学模式

第一,确定培养目标。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目标应与国家发展需求保持高度一致,为新时代培育具有浓厚家国情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第二,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例如,可开设多元化通识课程以激发学生科学思维发展与创新品格的形成。第三,注重创新型课程开发。学校全面开设科学课、信息技术课、实验课等课程,并开设人工智能基础课程、编程创新课程等选修课。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科学知识竞赛、“互联网+”等科技活动。

(二)创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师资队伍

第一,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专任教师。可将拔尖创新教育融入本科教育,并在硕士教育阶段开设拔尖教育学位课程[15],充分发挥师范院校育人优势。另外,中小学可引进科研专家、企业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等高质量师资[16]。第二,提升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定期组织中小学教师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协同教研。同时,可通过专家讲座、网络研修、校外培训等方式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主题培训。第三,挖掘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教师的资源开发能力。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平台为教师提供海量的教学资源。同时,鼓励将数字技术和创新型教育软件运用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

(三)探索多元化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教育资源

第一,着力加强家庭科学教育。家长可利用厨房工具、绿化植物等素材进行物品改造,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外,家长可定期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参加科普讲座、科技社团等课外活动。第二,全面推行大中小一体化培养。高等院校可将创新课程、创新项目等优质资源引入基础教育学校,共同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第三,研发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教育平台。数字化平台是实现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教育合力的枢纽系统。因此,基础教育学校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独具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贺威姿,易红郡.数智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构想——基于量子管理理论的视阈[J].中国高教研究,2024(2): 24-31

[3]刘嘉.大变革时代下,如何重新定义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J].中小学管理,2018(8): 5-8.

[4]戴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思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1): 1-23.

[5]成尚荣.实施好新课程方案,为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奠基[J].人民教育,2022(20): 26-2

[6]Kaufman C. J. & Beghetto A. R. Beyond Big and Little: The Four C Model of Creativity[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09,13(1): 1-12.

[7]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3-09-09(001).

[8]杨清.论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23(8): 64-70.

[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中国高等教育, 2010(Z3): 4-17.

[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11]阎琨,吴菡,张雨颀.拔尖人才培养的要素、动态和系统视角:基于茨格勒理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3): 33-38.

[12]褚宏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警惕“掐尖”乱象[J].中小学管理,2024(3): 63.

[13]郑永和,杨宣洋,王晶莹,等.我国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现状、影响与建议:基于31个省份的大规模调研[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 1-21.

[14]任飏,陈安,张晨阳.基础教育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北京四中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8(4): 98-101.

[15]包水梅,陈秋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治理困境及其突破——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 74-81.

[16]张佳伟,潘虹,陈霜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师如何养成?——资优教育师资培养的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J].全球教育展望,2023(4): 7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