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10kV配电线路施工技术分析

作者

肖本强

云南安倍信电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引言

10kV配电线路是电力输送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电力供应质量。10kV配电线路施工面临着诸多挑战,为确保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须在施工过程中遵循科学性和简易操作原则[1]。如在电缆选型时,根据区域负荷密度、供电半径等因素,通过公式进行计算,选择合适的电缆型号,确保施工的精确性。在实际施工中应采用简单易行的施工流程,减少复杂技术带来的后续维护挑战。如采用插接式钢管杆代替传统的角钢塔,减少安装时间,故障指示器使用可以大幅提高故障定位效率,减少停电时间。施工技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优化设计,满足不同区域的需求,如在城市边缘地区采用预制分支电缆系统,减少高空作业量,提高施工安全性。

1 10kV配电线路施工原则

1.1 科学性原则

在 10kV配电线路施工中,科学性原则可以确保工程质量。施工前对区域负荷密度进行测算、确定供电半径、评估峰值负荷,确保所选电缆的载流能力与区域电力需求相匹配,提高供电效率[2]。某工业园区的施工项目中,通过精确的负荷分析和电缆选型,实际压降为 4.2% ,优于设计值 0.8% ,结果验证科学选型的有效性,为后续的施工提供基础。

施工团队须掌握 10kV配电线路施工的技术,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涉及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在电缆敷设过程中,弯曲半径须不小于12 倍电缆外径,确保电缆不受机械损伤,通过激光轮廓扫描仪进行检测,精确控制敷设过程中的弯曲半径,保证施工质量。在接头制作方面,主绝缘削切长度控制在 20±0.5mm 范围内,使用数显卡尺进行测量,避免因尺寸偏差导致的绝缘问题。

1.2 简易操作原则

在 10kV配电线路施工中,还需坚持简易操作原则,提高工程的可维护性。通过简化施工流程,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停电风险,避免对地区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如在城市边缘地区,由于施工环境的限制,采用简易操作原则可以提升工程质量,降低施工难度。

简易操作原则也有助于降低后续抢修的挑战,通过简化工程设计,减少复杂技术手段带来的维护难题,使一般电路维修人员能够执行日常维护,降低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依赖,从而减少维修成本,如插接式钢管杆的安装耗时减少 55% ,力矩螺栓型线夹的维修工具减重 70% ,故障指示器的定位效率提升[3]。

2 10kV配电线路施工技术分析

2.1 复测分坑

复测分坑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基坑定位:基坑是塔杆安装的基础,复测技术人员需要根据杆位位置,准确标定基坑的中心点,根据塔杆基础的设计尺寸,确定基坑的开挖范围。对于常见的 10kV配电线路塔杆,基坑尺寸一般为 1.5 米 ×1.5 米,深度为2 米。在复测过程中,技术人员使用全站仪和水准仪,确保基坑中心点的偏差不超过5 厘米,深度偏差不超过 10 厘米。

某山区 10kV配电线路施工项目中,由于地形复杂且施工周期较长,部分桩位标志在施工前被雨水冲刷或被植被覆盖,导致施工团队在初期开挖时出现位置偏差。经过复测后发现,有 3 个杆位的偏差超过1 米,若不及时纠正,后续的塔杆安装和线路架设将无法正常进行,甚至会引发塔杆倾斜或线路短路等严重问题。在复测过程中技术人员发现以下问题:

部分杆位的实际位置与设计图纸偏差超过1 米,最大偏差达到1.5 米;部分杆位的高程差与设计值偏差超过30 厘米,最大偏差达到50 厘米。

针对上述问题,复测技术人员与设计团队进行沟通并提出以下优化建议:根据现场实际地形,对部分杆位进行了微调,确保杆位布局合理,线路走向平顺;对高程差不符的杆位进行重新测量调整,确保塔杆安装角度符合设计要求。

2.2 基础施工

基础施工是确保杆塔的稳固,防止在施工阶段或后续运行中出现变形或坍塌事故,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基础施工方案:

岩石嵌固技术适合于浅层岩石地质条件,通过将基础锚固在岩石中,利用岩石的高强度来提供支撑,从而提高杆塔的稳定性。在某山区10kV配电线路施工中,岩石嵌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岩石地基区域,降低项目成本。施工前对岩石进行强度测试,确保其抗压强度不低于 30MPa。

阶梯型基础施工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好且施工场地较为平坦的区域,使用高强度钢材制作模板,确保模板的平整度,采用C30 标号混凝土进行浇筑,确保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低于 30MPa ,浇筑完成后,对基础进行为期 28 天的养护,确保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

在基础施工过程中,须对施工区域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土壤类型等信息。在某山区施工项目中通过地质勘察发现部分区域存在断层,岩石强度较低。根据勘察结果,设计团队对基础方案进行优化,采用岩石嵌固技术,并增加锚固深度,确保基础的稳定性。施工完成后对基础进行为期 28 天的养护,并在养护完成后进行全面验收。

某工业园区的 10kV配电线路施工项目中,由于杆塔高度较高且荷载较大,设计团队最初采用阶梯型基础方案。在施工前的地质勘察中发现,该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存在较厚的流沙层,阶梯型基础的施工难度极大且存在安全隐患,经过与设计团队的多次沟通和论证,最终决定采用灌注桩技术。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首先对施工区域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察,确定钻孔深度和桩基位置,采用C40 标号混凝土进行灌注,确保桩基的抗压强度不低于 40MPa。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使用高精度的全站仪和水准仪,对桩基的垂直度和位置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施工精度。经过 28 天的养护,桩基达到设计强度,施工团队与设计团队、监理团队共同进行验收,确认基础施工符合设计要求。

2.3 架线施工

架线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单回路和双回路并架,单回路架线是指在一条线路上只铺设一组导线,适用于电力需求较小或线路较短的区域,在小型工业园区的 10kV配电线路建设中,采用单回路架线方式,线路长度为 10 公里,供电覆盖面积为 5 平方公里。单回路架线的优点是施工相对简单,成本较低,但其供电能力相对较低。

双回路并架是指在同一路线上并排铺设两组导线,适用于电力需求较大或对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区域。如在大型工业园区的 10kV配电线路建设中,采用双回路并架方式,线路长度为 20 公里,供电覆盖面积为 15 平方公里。双回路并架的优点是供电能力更强,可靠性更高,但施工成本也相对较高。

放线作业主要分为拖地展放和张力放线两种方式,拖地展放操作简便,但会导致导线在地面摩擦造成严重损耗。在小型工业园区的 10kV配电线路建设中,由于施工场地较为平坦,采用拖地展放的方式,在施工过程中导线的磨损较为严重,损耗率达到 10% ,这种损耗增加施工成本。

张力放线利用机械设备施工,能够减少导线磨损并保证其稳定性。在大型工业园区的 10kV配电线路建设中,采用张力放线的方式,通过机械设备的辅助,导线的磨损率降低,提高导线的使用寿命。

3 结束语

在 10kV配电线路施工中,科学性原则、复测分坑、基础施工、架线施工等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确保工程质量。科学性原则为施工提供技术保障,复测分坑确保施工的精准落地,基础施工为杆塔的稳固性提供支撑,架线施工影响电力传输安全。通过合理选择施工方案,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确保线路的安全运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须充分考虑地形、气象、电力需求等工程需求,运用各种施工技术,解决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 10kV配电线路建设的高质量完成。

参考文献

[1] 刘 子 荣 , 袁 丽 配 电 线 路 电 力 工 程 施 工 技 术 研 究 [J]. 灯 与 照明,2025,49(02):101-103.

[2]罗荣韬. 10kV 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注意问题及质量控制[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4,8(12):146-148.

[3]王亦琛,李双,薛舒月.电力工程 10kV 配电线路的施工技术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2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