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有效途径与创新策略

作者

周倩

安丘市兴安街道中心幼儿园 262100

引言:

民间幼儿游戏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历史悠久,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但由于工业化进程与信息时代的到来,该游戏逐渐被人们淡化,远离幼儿的生活。幼儿园开展民间幼儿游戏活动,有利于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幼儿成长以及幼儿园的课程改革都有重要的影响[1]。探索如何将跳房子、翻花绳、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经典民间游戏,科学、有效地渗透到晨间活动、户外游戏、集体教学及生活环节中,成为提升保教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及实现文化启蒙的关键课题。

一、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现状分析

当前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民间游戏的融入呈现碎片化特征。部分教师对民间游戏蕴含的教育价值认识尚不充分,游戏引入多依赖于个人兴趣或特定主题活动的临时需求,缺乏系统规划与持续性。民间游戏的应用场景相对局限,常集中于户外自由活动时间或节日文化体验活动,未能充分渗透到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如晨间入园、过渡环节、集体教学或生活活动中。游戏形式的选择也较为单一,部分幼儿园倾向于选择少数几种广为人知的游戏,对地域特色鲜明或玩法稍复杂的民间游戏挖掘与创新不足。此外,游戏材料的提供通常局限于传统实物道具,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或低结构材料在游戏创新中的运用不够广泛。

二、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有效途径

(一)晨间活动中的民间游戏渗透

晨间活动是幼儿一日在园生活的开端,轻松愉悦的游戏能有效调动幼儿情绪,唤醒身体机能。民间游戏以其简单有趣、无需复杂准备的优势,天然契合这一时段的需求 [2]。教师可以在幼儿陆续入园、自由活动期间,于教室的区角或走廊空间投放适宜的民间游戏材料。例如,在美工区附近投放色彩鲜艳的“翻花绳”彩绳,吸引幼儿进行手指的精细动作练习与花样创造;在较为宽敞的地面用即时贴或彩带布置简易的“跳房子”格子,鼓励幼儿进行单双脚跳、投掷沙包等身体活动,锻炼平衡与协调能力。值日生签到环节可融入“点兵点将”或简短的手指谣,增添趣味性。教师需要扮演观察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及时发现幼儿的游戏兴趣点,适时提供个别化的支持或发起小范围的互动。例如,当个别幼儿尝试翻出新花样时,教师可以表现出兴趣并鼓励其分享;当几个幼儿对同一游戏感兴趣时,教师可引导他们尝试合作或进行简单的小组竞赛。

(二)户外活动中的民间游戏整合

幼儿园广阔的户外空间为民间游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施展舞台。教师应充分利用操场、草地、沙池等自然环境,将具有奔跑、追逐、躲藏、合作等特点的民间游戏有机整合到户外活动中 [3]。经典游戏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城门城门几丈高”等,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大肌肉运动,提升奔跑速度、反应灵敏度及身体协调性。在游戏组织上,教师可采取分层策略:对于初次接触的幼儿,重点在于带领大家熟悉基本规则和动作,确保游戏顺畅进行;对于已掌握规则的幼儿,则鼓励其尝试角色轮换、协商创新玩法(如改变追逐路线、增加障碍物、改编儿歌口令),甚至参与制定新的规则。材料运用上,除了传统道具(手绢、沙包),教师可引导幼儿寻找或创造替代物(如用树叶代替手绢,用自制报纸球代替沙包),并与大型户外器械(滑梯、攀爬架)结合,拓展游戏空间和挑战性。例如,将“丢沙包”的场地设置在攀爬架附近,利用地形增加躲闪难度。

(三)教学活动中的民间游戏融合

民间游戏蕴含着丰富的认知、语言、社会性发展契机,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宝贵资源。教师需深入挖掘游戏中的教育元素,将其创造性地融入各领域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在语言领域,富有韵律的民间游戏儿歌(如拍手谣、拉大锯、炒黄豆)是极好的语言素材库。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边玩边念中感受语言的节奏美,学习词汇与句式,甚至鼓励幼儿仿编或创编新的游戏儿歌。数学领域更是民间游戏的强项,“跳房子”中的空间方位识别、格子编号与单双数感知,“抓石子”、“挑小棒”游戏中的点数、比较、分类、模式识别等,都是生动的数学启蒙场景。艺术领域则可融合民间美术元素,如在音乐活动中为“丢手绢”游戏创编新旋律或伴奏节奏,在美工活动中制作游戏道具(绘制沙包、设计手绢图案、用黏土捏制“抓子”用的石子)。社会领域则可围绕游戏中必然出现的规则遵守、输赢体验、冲突解决、合作互助等主题展开讨论和引导。

(四)生活活动中的民间游戏嵌入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过渡环节(如餐前准备、排队等候、整理玩具)及自理能力培养环节,常常面临时间碎片化、幼儿消极等待或常规建立困难等问题。巧妙嵌入短小精悍的民间游戏,能化被动为主动,提升常规建立的趣味性和效率。手指游戏是此环节的利器。在餐前等待洗手时,教师带领幼儿玩“金锁银锁”、“手指变变变”等游戏,既能安定情绪,又能灵活手指;排队等候时,“点兵点将”、“木头人”游戏能让队伍自然形成并保持安静。自理能力培养亦可游戏化。将穿衣过程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伴随动作(类似“城门城门几丈高”的穿套头衫游戏),或将玩具分类整理变成“送玩具宝宝回家”(类似“抓石子”按类归位)的比赛。盥洗环节可引入与水相关的简短童谣或节奏拍打游戏。这类嵌入的关键在于游戏的选择必须高度契合生活场景的时间短、易操作、趣味足的特点,并能自然引导幼儿的行为符合常规要求。

总结:

民间游戏作为宝贵的文化教育资源,其系统性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具有显著的教育价值与实践可行性。通过精准渗透于晨间唤醒、深度整合于户外运动、有机融合于领域教学、巧妙嵌入于生活常规,民间游戏得以全方位激活。这种融入不仅极大丰富了幼儿园活动的形式与内涵,更在愉悦的游戏体验中有效促进了幼儿动作协调、认知探索、语言表达、社会交往及文化认同等多维度发展,为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创造性转化与活态传承开辟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邓富元,孙山 . 传统民间游戏应用于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策略研究 [J].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24,(06):43-46.

[2] 刘风杰 .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民间游戏的实施探索 [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2023,(05):95-96.

[3] 张彩萍 . 有效将传统民间游戏开展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 [J]. 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2021,(33):177-178.

潍坊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学前教育一般课题“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传承与创新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2024XQZXYB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