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李松梅

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第三中学

引言

高中地理是基础学科,具备知识体系庞杂、空间概念抽象、实践应用广泛等特点,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高中地理教学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传统讲授模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需求,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提高,聚焦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探究有效教学策略希望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优化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地理思维发展,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分析,有效策略需求识别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呈现多重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方式单一,过分注重知识讲解而忽视能力培养,众多教师仍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学生参与度不足,课堂互动缺乏。学生普遍认为地理学习枯燥乏味,难以建立知识联系对空间概念理解困难,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信息技术融合不够深入导致课堂生动性与直观性不足。评价体系过于侧重考试成绩,忽视过程性评价,未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状况。

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重视学生主体地位,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引入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模式,提升学生参与度。需要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增强课堂直观性,需要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注重区域特色融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增强学习情境真实性。教师专业发展也是需求焦点,包括提升教师学科融合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教材资源开发亦需关注,包括开发贴近生活实际案例,整合线上线下学习资源,构建地理实践活动体系等。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有效策略路径构建

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应当立足真实地理环境,引导学生进入沉浸式学习状态,问题驱动教学则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思考题,激发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技术支持教学路径引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图像、数字地图等现代技术工具,提升空间数据分析能力,案例教学法联结理论与实践,通过典型地理现象分析比较,培养地理思维。图式化学习策略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概念图,构建知识体系框架,跨学科整合教学将地理知识与历史、生物、物理等学科内容融合拓展认知视角。体验式学习组织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增强地理认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利用微课、慕课等资源实现教学时空拓展。素养导向教学围绕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地理学科素养与能力。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为例,可采用宇宙探索主题情境教学策略。课堂伊始,教师展示太空站、行星探测器等航天成就视频,创设探索宇宙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随后设置核心问题链:宇宙有多大?银河系在宇宙中位置如何?太阳系形成经历哪些阶段?地球在太阳系中何种位置条件造就适宜人类生存环境?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课堂组织宇宙漫游者小组协作活动,各组负责不同行星特征调研,制作行星卡片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行星宜居条件。使用Google Earth 观察地球公转轨道,理解四季更替原理。课堂还可引入跨学科视角,结合物理学解释万有引力如何影响行星运动,结合化学讨论地球大气层成分对生命影响。教学评价设计宇宙知识地图绘制任务,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形式梳理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各层级关系,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最终通过如果地球轨道位置改变会发生什么思考题,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与人地协调观念,实现知识内化与素养提升。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优化,有效策略应用推进

课堂流程设计需包含导入环节、新课讲解、互动探究以及总结反馈等环节,保证教学流程科学有序,互动机制建立应通过提问设计、小组讨论、辩论活动等形式增强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提问层次由浅入深,覆盖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以及创造等认知水平。教学资源整合应精准到位,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地图、图表、视频等资源,避免信息冗余。多媒体应用需克服技术至上倾向,确保技术服务于教学目标,学习评价体系应多元化,结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实践活动以及考试成绩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地理实践活动应规范化建立校内微型地理园、气象观测站等实践基地,提供真实操作机会。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水循环教学为例,可实施多维度教学策略应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通过学习平台推送一滴水旅行记微视频,激发学生对水循环过程兴趣。课堂导入采用雨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问题引导,唤醒学生已有经验,主体环节设计水循环模拟实验,使用透明容器、热源、冰块等简易材料让学生亲手构建微型水循环系统,观察蒸发、凝结、降水过程,建立感性认识。组织水循环剖析师小组活动,各组分别负责海洋水循环、陆地水循环、大气水循环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等主题探究,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数据、绘制图表等方式深入探究,最后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利用全球降水分布图、洋流分布图等空间数据,分析不同区域水循环特点与差异,培养空间分析能力。课堂还融入跨学科视角,结合物理学解释水状态变化原理,结合生物学讨论水循环对生态系统影响,结合环境科学探讨水资源保护措施。评价环节设计多元任务:水循环概念图绘制,梳理水循环各环节联系,我家水足迹调查,计算日常生活用水量并提出节水方案,流域综合治理案例分析,应用水循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后拓展安排校园水环境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实地考察校园水体,测量水质指标提出改善建议,实现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培养促进人水和谐观念形成。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

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引导、技术支持等多种教学方法创新,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践应用过程中需注重教学设计科学性、互动机制完善性、评价体系多元化、实践活动规范化等方面,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效能提升。未来高中地理教学应进一步探索区域特色融入、学科融合创新、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等方向,不断提升学科育人价值,培养具备地理核心素养人才,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珍 .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析[C]// 新课程研究杂志社 . 双减政策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论文集(二十三). 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第二高级中学 ;,2022:57-58.

[2] 卜骅 .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析 [J]. 中学政史地 ( 教学指导 ),2022,(09):40-41.

[3] 牛光全.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 科幻画报,2022,(09):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