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亦是家:班级“家”文化的心理矫正价值与实践探索
徐旻晶
夷陵中学 44100
良好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前提,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心理是否健康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还会影响到一个民族的未来。然而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呈高发态势。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场域——班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班级中,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一个有情感、有需求的个体。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滋养。创建一个具有家特质的班级,将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一、创建“班级大家庭”:矫正学生个体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
当前,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都有些许的以自我为中心,这一心理状态延伸到学校,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心理偏差,产生负面消极情绪乃至心理问题。具有“家”特质的班级,强调同学间应相亲相爱、彼此欣赏、相互扶持、亲如一家,有助于学生矫正个体的“中心化”思想,不断人完善人格,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优化朋辈群体环境,更好地适应社会。为此,我努力将班级“家”文化融入到班级管理中,植入班级活动中,浸入班级教育契机中,不断优化“班级大家庭”文化内涵。
(1)悦纳他人,具有欣赏力。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班级活动,赋予学生自我和欣赏他人的机会。如,在月总结会上,评出班级五育之星,号召同学向他们学习;在班级墙上张贴学生们的优秀书法和绘画作品,展示同学们的艺术才华;开展一次班级集体活动后会从各个维度表扬表现优秀的同学,如班级篮球赛,会表扬、啦啦队、后勤服务等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启发发现他人真善美、欣赏他人之长,使学生更全面地看自己,意识到人人皆有过人之处,人人都可成为某个方面的强者,从而逐渐消融自己的“中心化”意识。
(2)善待自我,具有钝感力。所谓钝感力,由日本作家渡边纯一提出,指的是对周遭事物不过于敏感,保持从容淡定的能力。钝感力的培养有利于减少学生对外界刺激的过度反应,增加抗压能力。为此,我组织学生围绕“钝感力”开展了多次主题班会活动,举办了“失败博物馆”展览活动,让学生用文字、漫画、视频等多种方式分享自己或名人经历过的失败故事并进行反思,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失败。举办班级辩论赛,围绕辩题“培养钝感力是自我保护 VS 培养钝感力是自我麻痹”进行辩论,引导学生反思钝感力的本质,在选手和观众互动环节进行观众“毒评”压力测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毒评”,为情绪稳定、冷静思考的学生颁发“钝感力”勋章,培养学生遇事沉着的情绪特质,增强心理韧性。
(3)班级管理,具有民主性。班级民主化的管理有利于班干部和学生之间平等相处,实现去干部中心化和普通学生的中心化嫉妒心理。为此,我在班级建立了立规、执行和监督三权分立机制,班规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并以高投票率通过,以促进自觉贯彻执行;班级同学有权针对班级存在的问题、班级活动提出动议,通过匿名投票系统确定动议是否付诸实施;班级项目活动,实行招标制,班委会协助中标小组实施;成立独立的班级监督委员会,监督班级事务,在月度总结大会上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质询。班级大会有权对班委会和监督委员会中不称职的成员进行罢免。民主化的管理方式为更全面地展现同学的个性和自由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也为心理存在问题的同学提供了一条宣泄心中想法的渠道,促进心理矫正。
二、建设“情感金水湾”:实现部分学生的情感需求从“缺失化”到“去缺失化”
据研究显示,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于亲子关系、人际交往不畅和社会或班级的不适应性。父母给予独生子女的过分关注与控制,以及非独生子女家庭内部存在的子比较和竞争,往往会让这些学生产生心理问题。良好的文化和活动建设,给予此类学生更多的师生情、生生情,将有利于实现部分的情感替代和弥补;消除导致抑郁的因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增进师生情谊,给予父母般的温暖。班级成立之初,我会召开“师生访谈”主题班会,通过师生对话交流建立良好的初印象;在一些特别的日子,我会送给学生小礼物,表达对他们的祝福;日常,遇到适当契机,我会和他们谈论趣事,增进情感的交流;在班级管理中会倾听他们的意见,对于优点能够予以鼓励和赞扬,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将班级活动的主导权交给学生……通过这些做法为班级打造一种积极、和谐、包容的氛围,为学生,尤其是为特殊家庭学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2)发展生生情谊,形成兄弟般的情谊。在班级管理上,我使用动态小组互助管理法,有利于同一小组的同学展开深入的交流,增进感情,也有效地避免了固态化的小组管理模式造成的组际隔阂。班级定期联合心理或体育老师开展户外拓展、团队建设活动,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帮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感受班集体的温暖与支持,增强班级凝聚力。通过小故事对同学们展开“惜缘”教育,将班级成员友好交往设定为班级德育之星的重要评选标准,设立班级调解委员会和仲裁委员会,鼓励同学们自我和解、班级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班级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教师始终作为观察者、引领者,主要以学生朋辈的视角来调节矛盾纠纷、进行情感沟通、形成价值共识。
(3)促进家校合作,矫正错表了的情感。亲子矛盾造成的学生心理异常,往往是由家长情感的表达不足或者是情感的错误表达而导致。为此,我常常为家长提供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家长教育资源,帮助家长提升亲子教育方面和学生心理健康建设方面的认知水平,正确与学生展开沟通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严厉而不失温柔、严格而不失温情的关怀,逐渐矫正学生心理的异常问题;此外,学校和班级还举办各种类型的亲子活动,如班级生日会、亲子运动会、高三成人礼,促进亲子交流,弥补情感表达的不足。
三、构建“精神指南针”:帮助部分学生的精神世界从“内耗化”到“去内耗化”
过往的实践表明:决定学生人生健康幸福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学生学习了多少知识,而是是否引导学生建立了高洁的品格、高雅的情趣,高尚的境界,是否学会了爱自己、爱他人、爱国家,是否树立了大情怀、大境界、大追求、着眼高远,从而决定其是否能够快乐而充实的生活,是否能够有效地避免精神内耗。
(1)树学习楷模,有大情怀。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通过伟人事迹会,同学故事会、身边楷模的评选等活动,为学生们树立学习榜样,让他们明确:博大的胸怀,能够换位思考理解他人言行中的无心之失,树立包容之心;博大的襟怀,把善良植于心中,把品质外化于行,情趣高雅,谈吐优雅、彬彬有礼、礼貌待人,不易和他人产生矛盾摩擦;博大的情怀,把精力集中于更有意义、更有高度的事情上,很难对生活中的小插曲、小问题反复纠结,陷入频繁的内耗中。通过持续的活动不断增强同学们对这些崇高的精神品质的认同感,通过树立大情怀提升学生的心理的境界,自觉放开鸡毛蒜皮的小事,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精神内耗。
(2)定班级精神,有大境界。精神是思想的延伸,是行动的支撑,更是行为的方向。故而,学校要求每一个班都选择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当中的一项精神作为班级的精神引领,熏陶班级的精神气质。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使学生能够将班级精神内化与心、外化于心。为此,我召开了一系列主题班会,包括:讲精神谱系故事,定班级精神;研班级精神,阐释班级行为;论辩班级精神,是形式要求还是有大作用;践行班级精神,我们的行动等;此外,我还开展了一系列班级精神浸润活动,包括校园环保日、社区服务、校园帮扶、21 天养成计划、我的奋斗故事分享等;我还引导学生建立了“班级精神践行”档案,引导学生通过档案的记录来引导积极心理建设,通过“班级精神优秀案例”分享活动,促进朋辈精神指引,提高心理韧性。
(3)立家国之志,有大追求。存在主义心理学强调,与宏大叙事链接可以有效缓解存在的焦虑,降低虚无感。大追求会帮助学生建立超越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减少对短期挫折的过度关注,降低抵触反应的激烈程度;大追求将促使人更积极的面对困难,减少负面情绪,增强对挫折的耐受性和抗压能力;大追求会提升人的自我价值感,将注意力从“自我负面评价”转向“社会贡献”,降低抑郁和焦虑的触发频率;大追求,有利于增强与社会的连接性,获得更多志同道合人的社会支持,减少孤独感。为此,我注重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开展功勋人物故事会、伟人传记分享会、父母青春理想访谈等活动;注重对学生个体的触动,在班级开展我的奋斗目标与奋斗讲述会、给二十年后的自己写信、大目标与阶段目标规划等活动,赋予学生立大志的目标激励;注重过程评价,在点滴肯定与反思中,给予学生精神支撑。
班级是学生一天待的最长、最多的地方,班级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把班级打造成一个具有优良家风的“家”,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矫正心理问题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过分夸大“班级家”文化的作用,严重的心理问题鼓励进行专业的治疗。“班级家”建设任重而道远。
宜昌市 徐旻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