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中的实践与优化策略
武然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山西大学东山校区
1. 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中的实践现状
1.1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兴趣爱好。例如,文学社团通过举办征文比赛、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艺术社团如舞蹈社、音乐社等,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艺的平台,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体育社团则组织各类体育比赛和训练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发展自己的特长,还能培养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1.2 传承和弘扬校园文化,增强学生归属感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力量。许多社团以学校的特色文化为主题,开展相关活动。例如,一些历史悠久的学校会有校史研究社团,通过收集、整理校史资料,举办校史展览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底蕴,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社团活动也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志愿服务社团通过组织公益活动,传递爱心和正能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使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1.3 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拓展学生人际关系
学生社团打破了班级和专业的界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跨班级、跨专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在社团活动中,学生们来自不同的专业和背景,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完成社团任务。这种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思想和观点,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例如,在社团举办的大型活动中,学生们需要分工合作,从策划、组织到实施,每个环节都需要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 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中存在的问题
2.1 社团活动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学生社团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和有效的管理,活动质量不高。一些社团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有些社团只是简单地组织一些聚会或娱乐活动,没有深入挖掘活动的内涵和价值,无法达到育人的目的。此外,社团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能力也有待提高,一些活动在筹备过程中缺乏周密的安排,导致活动现场出现混乱,影响了活动的效果。
2.2 社团成员流动性大,稳定性不足
学生社团成员大多是基于兴趣爱好自愿加入的,缺乏明确的约束机制。因此,社团成员的流动性较大,很多学生在加入社团一段时间后,由于学业压力、兴趣转移等原因选择退出。成员的频繁流动不仅影响了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也不利于社团文化的传承和积累。同时,新成员的加入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社团的环境和活动,这也增加了社团的管理成本。
2.3 社团与学校教育教学的融合不够紧密
目前,部分学生社团的活动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社团活动往往侧重于娱乐和兴趣培养,而忽视了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这使得社团活动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无法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和发展方面的优势。例如,一些理工科专业的学生社团很少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导致学生的专业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2.4 社团管理机制不完善
学生社团的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一些社团缺乏明确的章程和规章制度,导致社团内部管理混乱,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同时,学校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监督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社团存在的问题。
3. 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中的优化策略
3.1 提高社团活动质量,增强育人效果
加强专业指导:学校可以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担任社团的指导老师,为社团活动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指导老师可以帮助社团确定活动主题和内容,提高活动的专业性和创新性。例如,文学社团可以邀请中文系的老师进行文学创作指导,艺术社团可以邀请专业艺术家进行艺术培训。
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社团应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可以开展一些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活动,如创新创业大赛、文化创意设计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注重活动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将育人元素融入到活动中。
3.2 稳定社团成员队伍,培养社团文化
建立激励机制:学校和社团可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社团成员进行表彰和奖励。例如,设立社团优秀成员奖学金、荣誉称号等,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为成员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如推荐优秀成员参加校外的培训和交流活动,让他们在社团中有所收获。
加强社团文化建设:社团应注重自身文化的建设,形成独特的社团精神和价值观。通过开展社团内部的培训、交流活动,增强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例如,定期组织社团成员进行团队建设活动,分享社团的发展历程和成果,让成员更加了解和热爱社团。
3.3 促进社团与学校教育教学的融合
开展专业相关活动:社团应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关的活动。例如,理工科专业的社团可以组织科技创新实验、学术讲座等活动,文科专业的社团可以开展文化调研、学术研讨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将社团活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建立社团与专业课程的联动机制: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将社团活动纳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中,例如,将社团的实践成果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同时,社团也可以邀请专业教师参与社团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实现社团与专业课程的良性互动。
3.4 完善社团管理机制,加强规范管理
健全社团规章制度:学校应制定完善的社团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明确社团的成立、审批、活动开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要求。社团自身也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成员的行为,保障社团的正常运转。
加强学校指导和监督:学校应加强对社团的指导和监督,定期对社团的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估。建立社团考核评价机制,对表现优秀的社团给予支持和奖励,对存在问题的社团进行督促整改。同时,为社团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如活动场地、经费支持等,促进社团的健康发展。
4. 结论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通过丰富课余生活、传承文化、促进交流,为学生成长提供平台。但当前社团存在活动质量不一、成员流动性高、与教学融合不足、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其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为此,需从提升活动质量、稳定成员结构、深化教学融合、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优化,以强化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助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学生也应积极参与,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林泳兵,安邦国,贾恒存.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J].时代报告 ,2024,(04):158-160.
[2] 孙静 .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耦合效应分析 [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3,37(05):48-51.
[3] 徐春龙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路径研究 [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39(08):139-141.
[4] 王志凯 . 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研究 [D]. 长安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