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在灌区水资源精准调度中的应用研究
潘锡秋
421123198507222813
一、引言
农业作为用水大户,灌区用水量在总用水量中占比极高。然而传统灌区管理依赖人工经验,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调度效率低下。数据显示,我国部分灌区水资源利用率不足 40% ,与发达国家 70%-80% 的水平差距显著。在气候变化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下,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传统调度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物联网技术融合传感器、通信、大数据等技术,能实现灌区水资源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与智能分析,为精准调度提供有力支撑,对保障农业生产、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
二、物联网技术在灌区水资源精准调度中的系统架构
2.1 感知层
感知层是获取灌区信息的基础,核心在于各类传感器。土壤湿度传感器通过频域反射法、时域反射法等原理,实时监测土壤含水量,为判断作物需水提供依据。水位传感器部署于渠道、水库等关键位置,采用压力式、超声波式等技术,精准测量水位变化,助于掌握水体蓄水量与输水状态。流量计则用于计量渠道流量,不同类型适用于不同流量范围和水质条件。此外,气象站采集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数据,与土壤墒情、作物生长状况结合,为灌溉决策提供全面信息。
2.2 传输层
传输层负责将感知层数据传输至平台层。由于灌区地域广、监测点分散,需多种通信技术协同。有线网络如光纤、以太网,在近距离固定监测点传输中优势明显;无线网络中,NB-IoT、LoRa 等低功耗广域网技术适合偏远地区;4G/5G 网络实现视频监控数据快速传输及移动端交互;Wi-Fi、Zigbee 等短距离通信技术用于局部区域数据交互。同时,采用数据加密、冗余传输等技术保障数据传输安全可靠。
2.3 平台层
平台层基于云计算或边缘计算平台搭建,是实现数据价值的核心。其先对感知层数据清洗、预处理,确保数据质量。再利用大数据分析挖掘数据规律,结合人工智能算法构建水资源供需预测、灌溉决策等模型。此外,平台层还负责对感知层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参数配置与远程升级等管理工作。
2.4 应用层
应用层基于平台层决策结果,为管理者和用户提供多样化服务。智能灌溉决策支持系统生成科学灌溉方案;水资源调度优化系统调配各级渠道水量;设备状态监测与预测性维护系统减少设备停机;农情监测系统评估农作物生长状况;灌溉计划制定与执行系统自动执行灌溉计划;移动端APP 实现移动化管理。
三、物联网技术在灌区水资源精准调度中的关键技术
3.1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作为数据采集的前端设备,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所获取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的监测场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类型至关重要。例如,在监测土壤湿度时,需要根据土壤的类型和特性来选择相应的传感器,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对于水位监测,特别是在环境复杂、干扰因素较多的条件下,选择具有较强抗干扰能力的水位传感器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测量渠道流量时,除了要考虑渠道的流量范围,还需要根据水质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流量计,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设备的稳定性。
3.2 通信技术
在灌区的信息化管理中,通信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灌区数据的实时传输和高效管理,需要采用多种通信技术相互补充,构建一个稳定、高效的通信网络。在偏远灌区,由于基础设施的限制和维护成本的考虑,低功耗广域网技术成为了一种理想的选择。这种技术具有低功耗、远距离传输的特点,能够有效地降低灌区的维护成本,提高管理的效率。
而在城市灌区或网络覆盖较好的地区,4G/5G 网络则能够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低的延迟,从而提升灌区管理的时效性。此外,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如蓝牙、Wi-Fi 等,则便于在局部区域内进行组网,实现设备的互联互通。
3.3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
在灌区的信息化管理中,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对灌区海量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从而挖掘数据的价值,为灌区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对灌区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灌区管理的规律和趋势,为未来的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人工智能技术在灌区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例如,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可以构建作物需水预测模型,根据作物的生长特性和环境条件,预测作物的需水量,从而实现精准灌溉。深度学习技术则可以用于图像识别,通过对灌区图像的分析,识别出作物的生长状况和病虫害情况,为灌区的管理提供直观的信息。
四、物联网技术在灌区水资源精准调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4.1 重庆某区灌区信息化项目
重庆某区灌区构建“全域感知 + 智能调度”管理体系。感知层部署大量设备实现全流程动态监测,传输层将数据传至平台层,平台层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现灌溉实时预报与决策,应用层支持远程调控。项目实施后,水资源利用率提升约 15% ,人工巡检频次大幅降低,推动了农业水价改革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4.2 江苏马坡灌区数字孪生系统应用
江苏马坡灌区引入数字孪生系统,部署智能传感器采集数据。系统实现实时监测、远程操控与用水预判,具备多种功能。应用后预计节约农业用水 30万立方米,其经验在多灌区推广,预计提升相关灌区用水效率。
五、物联网技术在灌区水资源精准调度中面临的挑战
5.1 设备成本与维护问题
物联网设备采购成本高,高精度设备价格昂贵,经济欠发达地区灌区资金压力大。灌区范围广,设备分散,偏远地区供电与通信困难,设备故障维修成本高、难度大,电池更换增加维护工作量。
5.2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灌区物联网系统数据敏感,面临泄露、篡改、攻击风险,威胁灌区运行与粮食、水资源安全。数据共享中,农户隐私保护亟待解决,需完善数据安全管理与隐私保护机制。
5.3 技术标准与系统集成问题
物联网技术在灌区应用缺乏统一标准,设备接口、协议、格式差异大,系统集成困难。灌区原有信息化系统老旧,与新系统集成面临数据兼容与架构差异挑战,增加建设与运维成本。
六、物联网技术在灌区水资源精准调度中的发展趋势
6.1 多技术融合创新
未来,物联网将与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深度融合。与区块链结合保障数据安全可信,与量子通信融合提升传输安全性,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协同优化水资源调度。
6.2 智能化与自主化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进步,灌区物联网系统向智能化、自主化发展。智能传感器能力增强,灌溉决策系统自动生成并执行方案,设备预测性维护更智能。
6.3 标准化与规模化应用
相关部门将加强标准化工作,制定统一标准促进设备与系统互联互通。随着标准完善与案例增多,物联网技术将实现规模化推广,降低成本,提升灌区水资源管理水平。
七、结论
物联网技术为灌区水资源精准调度提供创新方案,通过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应用,实现水资源科学调度,取得良好效益。但目前面临设备成本、数据安全、技术标准等挑战。未来,随着多技术融合、智能化发展与标准化推进,物联网技术将在灌区发挥更大作用,助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灌区管理部门与企业应积极应对挑战,推动技术应用与灌区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孙亚军 . 微探智慧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5,(06):176-178.
[2] 高建峰 .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煤矿矿井通风系统节能与安全控制 [J]. 能源与节能 ,2025,(06):101-103.DOI:10.16643/j.cnki.14-1360/td.2025.06.016.
[3] 曹凤仙 . 河套灌区水利大数据应用浅析 [J]. 信息通信 ,2019,(11):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