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实践探索

作者

孙响

北华大学 132000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理论基础

(一)劳动教育的定义与内涵

劳动教育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应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结合,充分把握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对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聚焦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桥梁。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融入社会,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劳动教育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劳动不仅是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手段,更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发展自身潜能的途径。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的基础。在劳动过程中,人们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还建立了社会关系,形成了社会组织和制度。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力量。因此,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理念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模式。它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倡导多元评价,通过优化教育过程实现知识、能力与人格的和谐统一。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贵任感、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德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感,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智育注重知识体系构建与创新思维激发,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体育关注身体健康与运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在锻炼中增强体质、磨炼意志;美育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素养。在新时代,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它让每个学生都能绽放独特光彩,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新时代人才,为个人成长与国家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足

尽管党和国家不断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高校人才培养中劳动教育的地位显著提升,但大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关注度仍不够。从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到学生,普遍认为劳动教育仅是劳动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和弱化,成为制约高校高质量全方位人才培养的“绊脚石”。另外,各高校普遍存在劳动教育专任教师缺乏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的问题。在劳动教育投入方面,实践场所和设备短缺问题突出,城乡、区域间的资源分配不均进一步加剧教学差异。例如,城市学校可能拥有劳动实践基地,而农村学校则受限于场地和资金。

(二)学生社会认知偏差

研究发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缺乏对“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正确认识。很多学生生活舒适,意识不到劳动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前提,无法理解劳动教育对培养道德品质、智力水平、体育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价值。更重要的是,社会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劳动”倾向,家长更关注学业成绩,将体力劳动与低价值挂钩,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三)家庭劳动教育缺失

在劳动教育体系中,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本应是劳动意识启蒙与习惯养成的重要阵地。然而,当前家庭劳动教育的缺失,正成为制约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功利化的教育观念是家庭劳动教育缺失的核心诱因。在“唯分数论”的影响下,家长普遍将学习成绩视为孩子成长的唯一标尺,认为劳动会占用学习时间,甚至将劳动与学业对立起来。孩子被要求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书本知识中,家务劳动被完全包办。家庭劳动教育的缺失,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与未来发展。缺乏劳动锻炼的孩子,不仅难以掌握生活技能,更无法在劳动中体会责任与担当。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探索

(一)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劳动教育内容的丰富与优化,是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培育时代新人的核心路径。新时代劳动教育需突破传统认知局限,从内容维度进行系统性创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体系。在传统劳动教育基础上,可将劳动教育内容拓展至生产劳动、生活劳动与服务性劳动三大领域。生活劳动聚焦学生日常生活技能,涵盖家务整理、衣物洗涤、烹饪美食等基础生活技能训练,组织大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参与农作物种植,或进入工厂车间体验智能制造流程,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生产运作规律;服务性劳动则强调社会责任与奉献精神,引导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文化传承等项目,如参与社区环境整治、为孤寡老人提供帮扶,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公共服务意识。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当前劳动教育实践中,专业师资短缺、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着教育实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关键突破口。为打造高素质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需多管齐下。首先,高校应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或课程,定向培养专业师资,系统传授劳动技术、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等知识,为劳动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其次,加强在职教师培训,通过专题讲座、工作坊、实践研修等形式,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建立校际交流平台,促进教师分享教学经验与资源,共同开发优质课程。

四、未来展望

未来,首先,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学科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同时,通过劳动实践,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不断改革,劳动教育应逐渐走向社会化。学校可以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劳动教育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最后,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劳动教育方案。通过个性化的劳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还应注重劳动教育的社会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和平台。

参考文献:

[1] 庄季乔 .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实践进路 [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5,40(05):38-46.

[2] 黄波 , 刘严 . 高校劳动教育现实困境与创新发展策略 [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5,43(05):152-156.

[3] 李思然 .“ 大思政” 视域下高校劳动育人路径研究 [J]. 公关世界 ,2025,(10):148-150.

[4] 柳友荣 . 劳动教育的家庭“应为”[J]. 教育文汇 ,2025,(04):1.

[5] 胡晨, 刘俊琦, 孙杰, 等. 高校创造性劳动教育课程优化策略研究——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 [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5,45(03):122-128.

[6] 王磊 , 徐晓莉 . 培育时代新人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探赜 [J].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5,38(0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