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延安精神在小学音乐课堂的传承与创新
朱荣娜
志丹县城南小学 陕西 延安 717500
引言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育人的核心目标。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单一学科的专属,而应全面渗透于各学科之中,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本文试图立足于精神的教育价值与小学音乐课程的育人属性,从理论与实践角度探讨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合机制与创新路径,推动小学音乐课程在新时代实现价值引领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
一、精神与小学音乐教学契合性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
精神不仅是一种政治理念和历史记忆,更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其核心价值与音乐课程中倡导的爱国情怀、审美熏陶和人格培养高度契合。通过演唱《保卫黄河》《南泥湾》等红色经典,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爱国意识,理解集体主义与奋斗精神。精神强调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这与音乐教学中“贴近生活、表达情感”的理念相通,促使学生通过音乐理解社会、服务他人。同时,音乐表演中的协作训练也助力学生培养集体意识与意志品质。精神所蕴含的文化自信,还能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同与自豪,推动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坚定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认同。因此,将精神融入小学音乐课堂,不仅可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更能实现情感激励、信念培育和人格塑造的综合育人目标。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精神传承面临的问题与现实挑战
尽管精神与小学音乐教育目标高度契合,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仍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首先是课程目标设定不清,教学重技能轻思想,导致红色育人的功能被弱化。当前小学音乐课主要以演唱技巧、节奏练习、欣赏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在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中对学生的思想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涉及较少,造成音乐课“工具化”“娱乐化”倾向。其次是教学内容更新不足,红色音乐资源的挖掘和整合不够充分,教学中常以传统民歌、流行儿歌为主,对红色歌曲尤其是时期的音乐作品涉及有限,即便涉及,也多流于形式,缺乏深层次的内容解读与情感体验。同时,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不平衡,部分教师缺乏对精神的理论理解和教学表达能力,在课堂中难以将思想教育内容自然融入音乐教学过程,造成“思政”与“音乐”分离的现象。再者,课堂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缺乏互动与体验环节,学生对红色音乐缺乏认同与兴趣,教学效果有限。此外,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教材内容较为陈旧,对精神相关内容的系统性呈现不足,缺乏配套的教学视频、课件、故事材料等辅助资源,制约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综上所述,要真正实现精神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有效传承,必须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从课程理念、教学资源、师资建设与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优化与创新改革。
三、精神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渗透策略与创新路径
要将精神深度融入小学音乐课堂,应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精神为引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大核心维度出发,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渗透体系。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系统挖掘时期的红色音乐资源,将代表性作品如《黄河大合唱》《南泥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融入教材体系,配合历史背景、创作故事、人物形象等内容设计教学单元,使学生在学习旋律与歌词的同时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所承载的时代背景与精神价值。在教学方法方面,应探索情境化、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演唱、故事讲述、音乐剧创编等方式,将精神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学习素材。如在演唱《南泥湾》前引导学生观看相关影像资料,理解南泥湾开荒精神的艰辛与乐观;在合唱《黄河颂》时结合朗诵与肢体表演,强化集体主义情感体验;在音乐剧排练中鼓励学生参与剧本编写、角色创设、舞美设计等过程,提升其综合艺术素养与责任意识。在教学评价方面,应构建过程性、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合作意识、创造表达等方面的表现,设置“红色小歌手”“班级合唱先锋”“红色歌曲创编之星”等荣誉称号,引导学生在参与中认同、在表达中升华、在评价中成长。此外,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红色音乐数字资源库,开发精神主题教学平台,拓展红色歌曲线上欣赏、互动学习与远程教学的新路径,推动课堂教学与家庭教育、社会实践的有机联动,构建“校内—校外—线上”融合推进的红色音乐教育生态系统。
四、以精神为核心构建小学音乐课程思政新格局
新时代小学音乐教育不应仅限于美育范围,更应担负起思想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精神的融入,不只是教学内容的扩展,更是课程目标的升华与教学格局的重塑。构建以精神为核心的小学音乐课程思政新格局,应从宏观政策支持、师资专业发展、教学内容创新与社会文化联动等层面统筹推进。教育行政部门应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音乐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指导教材编写单位系统整合红色音乐资源,明确精神的育人目标与教学要求,形成课程顶层设计的制度保障。师范院校与继续教育机构应加强音乐教师的红色教育理论培训与教学能力提升,建立“音乐 + 思政 + 文化”的多元课程体系,培养一批具备红色文化认知、教学艺术素养与课程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应构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本课程—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平台,如设立红色音乐节、歌曲演唱会、红色文化进校园等活动,通过仪式化、节庆化方式增强学生对红色精神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连接。同时,应充分联动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红色研学旅行与远程互动教学,在实践中深化对精神的理解与认同,实现课堂内外的思想教育同频共振。
五、结论
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小学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价值资源。在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下,将精神有机融入小学音乐课堂,不仅有助于提升课程的思想深度与教育温度,更能在学生心中播下红色基因、筑牢文化根基,培养新时代合格接班人。通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多元的评价机制,推动小学音乐课程实现美育与德育、审美与育人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教育发展亟需的探索方向。未来,应持续推进红色教育资源系统整合与课堂教学创新,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文化素养,构建校内外协同的红色文化育人网络,使精神在新时代小学音乐课堂中焕发出更为持久的教育活力和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 陈 琳 娜 . 小 学 音 乐 课 堂 美 育 渗 透 路 径 探 索 [J]. 小 学 教 学 研究 ,2024,(36):32-34.
[2] 张雪莹 . 小学音乐大单元整合教学的路径 [J]. 琴童 ,2024,(24):87-89.
[3] 刘丽文 . 以“音”为本多元融合——浅谈学科融合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J]. 生活教育 ,2024,(35):97-100.
[4] 朱雨婷 . 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民族音乐”单元整体教学研究——以第一单元《五彩民歌风》为例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4,(23):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