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研究

作者

尹明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实验小学

引言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小学数学课程需要为学生构建跨学科教学体系,通过强化不同学科间的有机联结着重地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整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凸显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特征。而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科学地选取与其他学科相契合的知识资源,从而灵活地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实现数学与多学科的深度融合,这是当前阶段值得一线教师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语文学科助力,革新导入方式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用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导入方式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而语文学科中本身就拥有丰富的文本资源和多样化的表达形式,教师将语文与数学导入环节相结合,不但能够打破传统数学导入的单调性,还能通过故事与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现数学元素,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间的思维联结。

教师在教学人教版教材《观察物体(二)》中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形状的时候,教师就能在导入时为学生选取文章《画杨桃》。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引导学生思考文中“为什么不同的人画的杨桃形状不同”这一问题。随后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提出问题:“从不同位置观察杨桃,我们所看到的形状会发生变化,这就与我们即将学习的观察物体有什么联系呢?”从而充分地激发起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之后教师能够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互相分享自己从不同角度观察教室物品的初步感受,进而总结出在观察物体时,位置不同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就像文中的同学们从不同位置看杨桃一样[1]。

二、立足思想道德,提供学练机会

新课标中强调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内容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现实问题和道德情境,教师将道法学科内容与数学学习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能充分地提升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在教学人教版教材《数学广角——优化》中田忌赛马问题时,教师就可以结合道法学科中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案例内容来设计学练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田忌赛马的故事,进而互相讨论田忌是如何通过合理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最后赢得比赛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初步地感受到优化的重要性。

随后教师可以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学校要组织运动会,班级中要选派出三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对手班级三名同学的跳绳水平分别为高、中、低,我们班同学的跳绳水平也有高、中、低三个层次,那么如何安排出场顺序才能提高获胜几率呢?”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这种优化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我们在运用策略时需要注意什么道德问题?”有的学生回答要公平竞争,有的学生回答要尊重对手等等。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关于优化策略的数学知识,还能在思想道德层面理解智慧与道德的结合,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道德意识。

三、美术走进课堂,丰富学习体验

美术学科本身具有独特的视觉表现形式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特点,它与小学数学中的图形、比例、对称等知识具有天然的契合点,教师将美术融入数学课堂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美术活动直观地感受数学中的几何美、比例美和对称美,从而有效地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人教版教材《比例》的时候,教师就能在教学中引入美术中的黄金比例知识,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几幅著名的美术作品,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引导学生观察画作中人物的面部比例、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并且提问学生:“为什么这些画作会给人以美感呢?其中是否存在某种数学规律呢?”之后教师就要为学生介绍黄金比例的概念,即约为 1:0.618,并且鼓励学生用尺子测量画作中相关部分的长度,计算它们的比值,从而使学生可以充分地感受到黄金比例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随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美术创作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黄金比例设计一幅简单的海报或图案,这样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就能逐渐地深入理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情况[2]。

结束语:

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应用,不但能够助力教师打破学科界限,从而将多学科的知识体系、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有机整合至数学教学中,还能实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优化。对此,教师可以将数学与语文、道法以及美术学科相融合,在多元化的措施中不断地提升跨学科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慧娟 . 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研究 [J]. 启迪与智慧 ( 上 ), 2025,(05): 106-107.

[2] 王康明 . 引入跨学科教学,让数学课堂“熠熠生辉”[J]. 江西教育 ,2025, (19): 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