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言观色 曲突徙薪
郭宝伟
山东省垦利第一中学
《礼记·中庸》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俗语也说“防患于未然”“曲突徙薪”等等。这都强调了事先采取措施的重要性。作为一名班主任来说,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总比出现问题再解决要高明得多。
那天下午第一节上课前,我像往常一样到班里检查学生到教室情况。上课铃响起后,黄同学还没来。这个同学平时纪律比较散漫,时间观念比较淡薄。我想肯定又迟到了。我先让个女生到厕所看看, 没人。5 分钟过去了,她还没来。10 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来。我想是不是在宿舍睡过头了?以前也有过类似情况。于是我让她宿舍的舍长回去看看。出人意料的是宿舍没人。这时我有些着急了,厕所没人,宿舍也没人,那会到哪里去呢?是私自离校了吗?我匆匆赶到南门和北门,门卫说没有女生外出。我又赶到教室,问同学们有没有见到黄同学。大家都表示没注意。奇怪了,中午还在宿舍休息,起床后就不见了,会到哪里去呢?正当我困惑焦急时,她的前位向我透露了一个信息:上午放学时,黄同学让他给她买个美工刀,下午到教室后交给了她,然后她就跑出去了。买这干啥?一股不祥的预感向我涌来。难道她有什么想不开的事情?于是我让 10个同学先停止上课,分头去找黄同学。既然没离校,那肯定还在校园内。人多力量大,10 分钟后,去西操场寻找的同学传来消息,黄同学在西操场的跳远沙坑旁哭泣。我立刻赶到操场,发现她蹲在沙坑旁,满脸泪痕,左手臂有几道小刀的划痕。看到我的到来,她哭得更厉害了,我让其他同学先回去上课。孩子找到了,我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黄同学为什么会旷课一个人到操场,并且有过激的行为?我跟她谈了很久。从交谈中得知,她不是因为厌学,也不是受到老师的批评,也不是与同学闹矛盾,主要原因是家庭因素。她弟弟得了一种很严重的疾病,父母都陪她弟弟在北京治疗,一去就是几个月,她暂时住在舅舅家。因父母不在身边,平时也无暇给她打电话,她觉得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她说在舅舅家住一点也不自在,感到被冷落,甚至觉得寄人篱下。再加上学习的吃力,对弟弟病情的担心,这一切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和情绪。这时我才想起她最近的一些异常的表现,比如很少见她开心地笑过,上课经常发呆,眼圈有时也红红的。原因找到了。这个同学由于多重因素汇集在一起,最终使她的情绪近乎崩溃。家庭问题是主因,在这一主因的压迫下,任何一点小的因素(在她看来是大的问题)都可能成为她情绪爆发的导火索。
这不是一个小问题。那么该如何解决呢?如何让她从阴影里走出来呢?
首先,我与黄同学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让她认识到父母是关心她、爱她的,只是父母目前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那就是照顾她弟弟,等弟弟的病情好转,父母自然会把更多的爱放到她身上去。
其次,我让她认识到舅舅肯定也是关心她的,舅舅的爱的表达方式与父母是不同的,只是她自己不能深刻理解;我让她明白只有自己把自己照顾好了,学习进步了,父母才能更加放心,否则让父母知道了自己的情况,父母不是更担心吗?弟弟的病情已经让父母心力交瘁了,如果自己再有个三长两短,那父母怎么办呢?所以让她多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考虑。
再次,我告诉她不用担心弟弟的病情,现在医学很发达,一般的疾病都能治疗。再者,担心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要面对现实,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了,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学习学好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学习或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及时向老师反映。
最后,我与她父母取得了联系,反映了孩子的情况,提醒家长要多给孩子打几个电话,对孩子多一些关爱。
经过我与孩子及家长的交流沟通,黄同学很快恢复了往日的状态,笑容又回来了,学习甚至比以前更努力了,纪律、时间观念松散的情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黄同学后来也对我说,她那段时间非常的苦闷抑郁,如果不是老师及时与她交流,她自己也不知道会做出什么过激的事情来。非常感谢老师的教育教导,让她从阴影中走了出来。
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自己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还有很大不足,不能及早发现班级中潜在的问题,不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要等问题出现了才想到怎样去解决,这往往为时已晚。那么作为老师,作为班主任,如何把工作做到问题发生之前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善于察言观色,善于捕捉学生微妙的情绪变化,然后及时找同学谈话交流,了解他们的点滴异常。
第二,采取“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工作思路,及时向班干部等学生了解班级学生的情况,对有异常情况的同学及时干预处理。
第三,采取家校共育的措施,多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尤其是对近期突然出现行为异常的同学,问清楚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
第四,经常召开主题班会,对班级可能出现的问题公开探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开诚布公谈问题,在问题发生之前就把它消灭掉。
第五,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说过:“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在那里都有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理解,使教师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常做常新。”
其实这个同学的情况不是个例,在中学生中也有不少类似的情况发生,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不是像黄同学这样用近乎自残的极端方式而已。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只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方面,如何让孩子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甚至是更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