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林业资源管理与林业造林方法的有效应用

作者

王彬宇

甘肃省迭部生态建设管护中心 748400

全球森林面积以年均 420 万公顷的速度持续减少的背景下,我国森林覆盖率却逆势提升至 24.02% ,这背后是持续二十余年的生态工程投入。但深层矛盾依然存在:用材林单位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72%,天然次生林占比不足40% ,且 80% 以上人工林为单一树种结构。2021 年启动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到 2035 年森林蓄积量需再增加 40亿立方米。特别是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框架下,如何通过精准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已成为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林业资源管理与林业造林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一)森林资源规划与动态监测体系滞后

当前林业资源管理面临的核心障碍在于规划制定与实时监测的脱节。多数地区的森林经营方案仍沿用五年期静态规划模式,未能建立与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相适应的弹性调整机制。森林资源清查周期普遍超过三年,导致林木生长量、病虫害发生面积等关键数据的时效性难以满足管理决策需求。传统调查方法依赖人工样地监测,在西南喀斯特地貌区等复杂地形条件下,抽样误差率高达 18%-22%,严重影响森林蓄积量核算精度。碳汇计量体系尚未建立统一标准,导致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缺乏可靠数据支撑[1]。

(二)造林工程树种配置与立地条件匹配失当

人工造林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生态适应性错位问题,严重制约着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域约 47% 的新造林地仍在延续杨树纯林模式,忽视土壤水分承载力与树种蒸腾耗水特性的匹配关系,导致形成大量低效" 小老头林"。南方丘陵地带杉木、桉树等速生树种占比超过 83% ,单一林分结构加速了地力衰退进程,典型红壤区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十年间下降 1.8 个百分点。

(三)森林经营全周期管护机制存在断层

从造林施工到成林抚育的全过程管理链条中,普遍存在关键技术环节的衔接缺失。新造林地管护资金投入周期通常不足三年,与林木郁闭所需 5-8 年生长周期形成显著矛盾,导致长江中游地区新造竹林前三年平均失管率达 28%。修枝、间伐等抚育措施实施时机把握不当,华北平原杨树人工林超过 60% 的林分未能在冠层竞争期及时开展透光伐,造成目标树高生长量损失 12-15 厘米 /年。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中,未能根据林龄结构差异制定差异化管理策略,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存在监测与处置的时空脱节,松材线虫病在鄂西地区的年扩散速率达8-12 公里,但防控响应时间平均滞后发病期3-5 个月。

二、林业资源管理与林业造林方法的应用策略

(一)动态监测网络与智慧管理平台构建

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需要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与地面物联网传感器技术,重点突破不同数据源的时空分辨率匹配难题。在省级林业主管部门部署具备边缘计算能力的智能监测节点,实现林木胸径、树高、冠幅等生长参数的自动化采集,通过 LoRa 窄带通信技术将数据传输至云端分析平台。开发适配不同林型的生长预测模型,结合气象、土壤墒情等环境变量进行动态修正,形成季度更新的森林资源一张图。针对集体林权碎片化现状,推行电子林权证与资源数据库的联动更新机制,在林区基站部署区块链存证模块确保经营主体数据安全。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负面清单制度,明确国土、环保、水利等部门的数据交换边界与频次,重点解决生态红线与采伐限额的协同管理问题。

(二)适地适树决策支持系统开发

构建包含气候适宜性、土壤理化性质、地形特征等多维参数的树种选择模型,重点研发轻量级移动端辅助决策 APP。在造林规划阶段实施百米网格精度的立地条件解析,通过便携式土壤速测仪获取 pH 值、有机质含量等 12 项关键指标,自动匹配省级种质资源库中的优选树种。建立包含 34 个主要造林树种的生态经济属性矩阵,量化评估各树种的水分利用效率、碳汇能力及病虫害抗性指标。针对南北过渡带等生态敏感区,开发混交林配置模拟器,内置 17 种经过验证的混交模式供基层技术人员选择。在苗圃管理环节推行种源追溯二维码系统,确保造林用苗的遗传品质符合设计需求。对于立地条件特殊区域,设立由土壤学家、林木遗传学家组成的远程会诊机制,通过视频连线指导现场人员调整配置方案 [2]。

(三)全周期管护标准化流程实施

制定覆盖造林施工、幼林抚育、成林经营各阶段的技术规程,将原本分散的12 项行业标准整合为全链条操作手册。在整地环节推行机械化作业准入制度,规定不同坡度地块适用的挖穴机、割灌机型号及其操作参数。苗木栽植阶段实施双人互检制度,通过移动终端实时上传带地理坐标的施工影像资料。开发智能管护提醒系统,根据造林时间、树种生长曲线自动推送灌溉、施肥等作业时间窗。建立基于林木生长状态的动态抚育决策模型,当林分郁闭度达到 0.7 时触发间伐预警,结合手持式激光雷达测算最佳采伐强度。针对管护资金持续性难题,设计按林木生长阶段分比例拨付的奖补机制,将 30% 的补助资金与五年生林木保存率考核指标挂钩 [3]。

三、总结

综上所述,林业资源管理与造林技术的优化升级,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

升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动态平衡过程。通过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推进,有望在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完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等方面形成突破,为全球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杨志强 . 林业资源管理与林业造林方法的有效应用 [J]. 农业灾害研究 ,2023,13(08):108-110.

[2] 孙雪 . 林业资源管理与林业造林方法实践 [J]. 新农业 ,2023,(15):36-37.

[3] 钟德鹏 . 林业资源与林业造林方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J]. 河南农业 ,2022,(35):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