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成逻辑、内涵意蕴与实践路径
尹露露
中共阜阳市颍东区委党校 安徽阜阳 23600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之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由“以人民为中心”和“发展思想”两个关键词构成,前者聚焦“人民至上观”,是党一以贯之的根本立场,后者聚焦“发展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观。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成逻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赓续发展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1. 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守正创新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创造起点。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 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奋斗目标和基本价值取向。唯物史观揭示了二者的内在一致性,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社会历史进步依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发扬了这一立场,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为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共享发展,在实践中全面深化改革,反对借“人民”之名无原则牺牲个人利益的做法,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积淀物质基础,创造现实条件。
2. 文化渊源: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
据现今掌握的资料,“民本”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大禹曾留下训诚“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资源 , 孔子的“爱民如子”,孟子的民贵君轻等,都孕育着“人民”的内涵,凸显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力量和作用。到了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天下是人民的天下,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顾炎武提倡,“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主张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民本思想的初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赋予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民本思想的现代化理论发展。
3. 历史经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道路选择的历史必然
中国共产党是在近代历史的背景中产生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实际上一直贯穿于党的百年历程之中。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矛盾新课题的产生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和文化基础。时代有需求,人民有需要,立足于人民立场,总书记提出并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不断得到供给。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意蕴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人民性基因,不断丰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意蕴。
1. 价值取向: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政党和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从“为人民服务”理念的提出,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管表述有别,但本质内涵一致。进入新时代,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共同富裕提供了价值指引,共同富裕的最终实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立足新征程,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让群众满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2. 力量源泉:发展依靠人民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明,“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在马恩看来,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主体要素,人民的智慧和实践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唯物史观中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人民主体观,要求全党同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如何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是当前我们党所要实现的历史任务。人民群众对于国家建设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国家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接续奋斗、坚毅前行。
3. 分配原则: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马克思主义从不讳言利益,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认为,利益是人类思想意识关注的核心内容,追求利益是人类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深层动力。[2]在马克思看来,“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承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共享发展理念,从实现路径来看,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不仅仅依靠一种构成要素,它是共建和共享的结合,共建是共享前提与基础,共享是共建的目标与动力,全面小康发展任务的实现,就是因为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最终实现人人共享的目标。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
坚持人民主体,尊重人民意志,实现人民利益,三重维度紧密相关,共同构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
1. 坚持人民主体,紧紧依靠人民
首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影响人们获得感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未能获得预期的物质或社会报酬产生的不满;二是社会分配不公引发的失衡感和相对剥夺感。这两个方面都可以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来协调。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初次分配主要指劳动报酬,劳动报酬对大部分劳动者而言,是主要收入来源。一方面,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技能水平,增加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收入。另一方面,探索通过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的使用权、收益权使人们获得更多的要素收入。再分配是以政府调节弥补市场分配的不足。一方面,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调节力度。另一方面,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贪污受贿、制假售假等各类非法收入。第三次分配是以民间捐赠的形式弥补政府调节的不足,主要是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对于慈善事业的发展,一是要培育慈善文化,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的慈善文化氛围。二是完善慈善政策法规,加大对慈善组织的监管,提高其透明度和公信力。通过三次分配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使其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获得更多福祉,增强物质层面的获得感。同时,通过消除不合理收入、非法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增强精神层面的获得感,最终汇聚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无限动力。其次,促进价值整合,增强民众的认同感。一方面,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着力点,也是三个不同的层次。另一方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层面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加强一体保护,实现新时代传承与创新的新发展。
2. 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意志
首先,坚持问需于民,认识世界,把握规律。问需于民要求每一名干部想群众之所想,选择做什么事情不能一厢情愿,要充分考虑群众有没有需要,要充分重视群众的意见。群众工作是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不仅要眼睛向下,还要脚步向下,扑下身子、沉到一线,了解群众所需所盼,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以优良作风和发展成效取信于民。其次,坚持问计于民,改造世界,科学决策。科学决策是党员干部的重要使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一环。干部要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0 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做到科学决策,首先要有战略眼光,看得远、想得深。作决策一定要开展可行性研究,多方听取意见,综合评判,科学取舍,使决策符合实际情况。”[4]所谓看得远,时间上要看的长,空间上要看的广,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无论是人民的长远利益还是全局利益,都需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要求干部想群众之所想,而问计于民要求干部主动向群众求教,要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项基本功,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调研前,广泛倾听群众呼声,确定调研方向。调研中,深度参与群众生活,善于向群众学习,运用群众的智慧解决群众面临的问题。调研后,认真研究分析,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决策部署,调研成效交由人民群众来检验和评判。
3. 坚持根本宗旨,实现人民利益
首先,切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是我国传统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的理想目标,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当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迈入关键历史阶段。一方面,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夯实共同富裕的主体基础。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必须依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来实现。要更多地关注高校毕业生、基层一线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基层职工以及广大农民等群体薪资待遇,使其进入并稳定在中等收入行列。另一方面,畅通流动渠道,营造勤劳致富的社会环境。习近平指出:“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盲目依靠别人致富只会毒化市场环境和社会风气,影响共同富裕的实现。同时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其次,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5]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根本上而言就是为民造福。改善民生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过程。我们要做好基本民生保障,提高公共服务共享水平,对接群众多样化的民生需求,推动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 共产党宣言[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 孟鑫 .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在新时代的指导意义[J]. 人民论坛,2018(27):99-101.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立志做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N]. 人民日报,2021-03-02.
[5]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49.
[ 基金项目 ] 本文系 2024 年度全市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基层实践研究”(FYDXKT20243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