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手法探析
张培敏
身份证:410325196701144558 47140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园林景观不再仅仅是城市的装饰品,而是承载着改善人居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传承历史文脉等多重使命的重要载体。在园林设计的诸要素中,植物以其独特的生命活力和可塑性,成为连接人与自然最直接、最生动的媒介。植物造景,即运用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材料,通过科学配置与艺术布局,营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美学意境和生态效益的景观空间,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园林作品的艺术格调与生态价值。因此,对植物造景手法的深入探析,不仅是对传统园林技艺的继承与发扬,更是应对新时代园林设计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系统梳理植物造景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手法,以期推动园林设计向更高层次迈进。
一、植物造景的基本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是植物造景的根本前提。设计师必须尊重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地域环境的客观条件,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体,构建结构稳定、功能健全、能够自我维持的植物群落。这要求设计师深入了解当地的气候、土壤、水文等立地条件,选择适生性强、抗逆性好的植物种类,避免盲目引种外来物种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同时,要注重植物之间的共生与竞争关系,营造乔、灌、草、地被相结合的复层结构,以最大化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如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降低热岛效应、提供生物栖息地等。
(二)功能性原则
园林景观具有满足人们游憩、观赏、社交等多种功能需求的作用。植物造景必须服务于这些功能目标。例如,在入口处和广场周边,可采用对植、列植等方式形成开敞、引导性的空间;在需要安静休憩的区域,则宜采用密植的方式形成围合、半围合的私密空间;在道路两侧,需利用植物形成绿荫,提供遮荫和防尘功能。此外,植物还具有组织空间、划分区域、遮挡视线、柔化硬质景观边界等实用功能。设计师应将功能需求置于首位,使植物景观真正为人所用,提升园林空间的实用性与舒适度。
(三)艺术性原则
植物造景是一门空间艺术,其核心在于通过视觉元素的组合与编排,创造美的体验。设计师应充分运用美学原理,将植物的色彩、形态、质感、季相变化等作为艺术创作的“颜料”和“笔触”。通过对植物进行孤植、丛植、群植等不同形式的组合,形成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景观序列。在构图上,要讲究主次分明、虚实相生、对比与调和、均衡与稳定,创造出步移景异、引人入胜的视觉效果,使植物景观成为一幅动态的、立体的画卷。
(四)文化性原则
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如松、竹、梅的“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的“四君子”,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等。优秀的植物造景不应止于视觉层面的美化,更应深入挖掘和运用植物的文化寓意,将其与地域历史、民俗风情、人文精神相结合。通过巧妙配置具有特定文化象征的植物,可以营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共鸣,使景观作品更具深度和生命力,实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二、 植物造景的核心手法
(一)美学营造手法
这是植物造景最直观、最核心的艺术表达。首先,色彩营造是关键。设计师应充分利用植物叶片、花朵、果实的丰富色彩,通过单色、对比色、邻近色等搭配手法,营造或热烈、或宁静、或浪漫的色彩氛围。其次,形态塑造是骨架。不同植物的树形(如塔形、球形、伞形、垂枝形)、冠幅和分枝形态各异,可用于构建景观的轮廓线和天际线,形成或挺拔、或开阔、或幽深的空间感受。再次,质感对比是细节。植物的质感有粗糙与细腻、光滑与毛躁之分,将不同质感的植物进行搭配,可以产生丰富的视觉肌理,增加景观的趣味性和层次感。最后,芳香与季相是升华。利用植物的芳香可以营造嗅觉景观,增强空间的沉浸感;而关注植物的季相变化,则能确保园林景观在春、夏、秋、冬四季皆有景可赏,实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动态美感。
(二)空间构建手法
植物是构建园林空间最灵活、最自然的材料。通过不同的种植方式,可以创造出多样化的空间类型。孤植,即单株树木种植,常作为视觉焦点或构图中心,展现植物个体形态之美。对植,即在轴线两侧对称或均衡地种植相同或相似的树种,多用于入口、桥头等处,具有强调、引导和规整的作用。丛植,是由三五株至十余株同种或不同种树木组合而成,形成具有丰富层次和团块感的植物组团,是构成园林景观的基本单元。群植,则是由大量树木混合成片种植,形成壮观的森林景观,能有效地塑造大尺度空间,发挥强大的生态效益。
(三)艺术构图手法
植物造景如同绘画与音乐,需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主次分明要求在景观布局中确定主体植物和配景植物,通过体量、色彩、位置的差异突出重点,避免杂乱无章。虚实相生中的“虚”指由植物围合或半围合的疏朗空间,“实”指由植物本身构成的实体,二者相互穿插,使空间富有变化和想象余地。节奏与韵律则是指通过植物大小、高低、疏密、色彩的周期性或规律性重复,形成视觉上的流动感和音乐般的韵律感,引导游人视线和行进节奏。
(四)意境营造手法
这是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旨在通过物象表达情思,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设计师应善于运用象征与寓意,将植物的文化内涵融入景观设计。例如,在古典园林中配置松、竹、梅,不仅仅是欣赏其形态,更是为了表达主人高洁的品格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此外,通过诗画联想,将植物景观与诗词歌赋、山水画中的意境相联系,赋予景观以文学性和哲理性,使游人在观赏之余,能够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五)生态功能手法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植物造景必须超越单纯的视觉审美,将其生态功能置于核心地位。这要求设计师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构建稳定、健康、可持续的植物群落。 需精心构建生态廊道,利用植物连接破碎化的栖息地,为野生动物提供迁徙与 觅食的通道;在坡地、 岸等特殊区域,应选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植物,有效进行水土保持,防治水土 同时,通过乔、灌、草的立体科学配置,形成高效的碳汇、释氧、吸尘、降噪的生态系统,从而显著提升园林的整体生态服务功能,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绿肺”,改善区域微气候,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结论
植物造景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体,它不仅要求设计师具备扎实的植物学知识和生态学素养,更需要拥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人文情怀。在未来的园林设计实践中,我们应始终坚持以生态性为根本,以功能性为导向,以艺术性为追求,以文化性为灵魂,综合运用色彩、形态、空间、构图、意境等多种手法,创造出既符合自然规律又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园林景观。在城市空间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谱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祁焱华.植物造景艺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棉花学报,2023,35(06):526.
[2] 刘亦涵, 武小钢, 杨秀云, 等. 植物造景手法与理念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J]. 林业调查规划,2022,47(04):175-177+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