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经典 珍惜过去 发展未来
周珊 凡红忠
1.武汉市光谷第六小学 430000 2.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430000
苏霍姆林斯基,每一个教育人心中的经典人物。2020 年是苏霍姆林斯基去世50 周年的纪念日,为致敬这位教育先锋,我重拾他的著作,思考在这个特殊的后疫时代,我们该如何传承与发扬他的教育思想,在深化改革、提升质量方面有新创造。我用读书这种方式,带着这样的思考,和这位注入师者灵魂的思想家深深凝望。
提到苏霍姆林斯基,常常会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如果不提一提这个名字,不用一用他的名言,好像就不能成为一篇完整文章的做法;另一种则认为在这个追求潮流的现代,他的思想已经过时,不切合新鲜的教育实际,可以弃之不用了的想法。对于历史和现代,有分歧是难免之事,如何将经典注入新时代的教育实际中,才是需要常思、常新、常实践的命题,才是百家争鸣、创新发展的态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结合备课组研究和听评课记录下点滴思考。
“教育与教学的艺术和技术,在于揭开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
上周听了音乐组五位老师的课,能够感受到这个团队在开学一个月以来,对个人、对课堂的要求是朝着有序、有趣、有效的方向在发展。最大的感受来源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教育与教学的艺术和技术,在于揭开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具体落实有以下四个方面:
1、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为前提
音乐组的老师今年有了量变、质变双线的发展,有区学带叶成,校骨干李萌,资历老成的陈英老师,我对这些老师的要求是锻造品牌;也有较有经验的郭罗芳、王飞、张宇老师,我对这些老师的要求是葆有品质;也有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何小平、吴悦华、柯琨、李枫霖,我对这些老师的要求是追求品味。从听课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好学的李老师、吴老师的快速进步,可以看到郭老师的自成风格,可以看到叶老师、李老师的老道自如。如107 班叶成老师在上《拉勾勾》一课时,老师和学生融洽相处,老师范唱之后,学生由衷地鼓掌为老师竖起大拇指,可见老师对于学生的鼓励一定是经常性的;老师临于台上教风教态最好的检验者就是学生,学生能否闻令而动,可以看出常规是否落实,是否有指令、有训练、有评价。
总的来说,课堂自由而不放任自流的氛围,已悄然形成,不论是一年级还是六年级,和谐、愉快、有序的课堂秩序是教育与教学的艺术和技术突破的基础。
2、引人入胜的教学活动为源泉
今天和组里的老师讨论时,我提出“轻概念 重实践”的说法,有些老师不解,我认为,音乐课是输入感受、体验,输出实践、表现的学科,在教学环境的管理方面,要设计出和文本契合又有班级特点的教学活动。如203 班郭老师设计的四个闯关游戏,指代了节奏、歌词、演唱、拓展四点要求,学生于游戏中落实,加上郭老师本人幽默风趣的性格,让全课轻松活泼,听课的人不自觉笑出了皱纹(ps:郭老师老公的配音很有范)。
3、切实可行的行为契约为保障
要解决课堂容量和教学活动的流畅开展,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保障。这里的“环境”我认为是由师生、生生共同制定的契约在支持,如果没有课堂规则与训练指导,我想吴老师课中的舞蹈贯穿、打击乐器的拓展学习、郭老师课前“邀请舞”的全班鱼贯而动,是很难做到的。
4、准确有益的评价机制为动力
评价的准确性在于因课而为;评价的有益性在于促生进步。这五节音乐课缺少的不是评价,而是精准,音乐老师缺少的不是口头表扬,而是一双灵敏善听的耳朵。学生接触一首新作品,难免会有音高、节奏、旋律出错的时候,老师发现了错误就应因势利导及时纠错,顺势而为锻炼自己的教育机智。同时,对于课堂
的表现还要有更多的预设,情绪的渲染可再次激发。
5、几点提示,大家一起思考:A.过渡语可否再思考,以求更加巧妙和自如,不割裂各环节,让整节课更完整更流畅更自然;B.课堂容量的饱满性,是否可提供更多拓展和创造的空间给学生们;C.少些单项输出,多些共情共鸣,多走近学生与之互动;D.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
的确,教学的过程不论是技术还是艺术,都永无止境,都在于对学生心灵的唤醒和能力的挖掘,相信每一个人的潜力都应该被放大。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用这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也是对于苏大师思想的一句回应。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研究、探索和实践,都是对准人的心灵,都是为了人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是用他深邃的教育目光,穿透历史,注视到今天,并将继续注视下去的。这句话,我觉得也是每一个老师都应牢记于心
的,因为不论哪个时代,都是“人”的时代,都应把“人”放在课堂的中央,舞台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