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求变”
杨玲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西漳分校
作业设计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教学设计能有效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课堂所学知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吸收多少养分、流失多少养分,作业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小学生语文作业机械重复、少趣味性、少创造性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在中年级这个过渡阶段,不合理的作业不仅于学生学习无用,可能还会起到反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研究作业设计的却比较少,中年级学生作业也是被动完成居多。
由于上述现状及“双减”政策的落地,我们的教育也必然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因此,我在统编版中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改变作业的设计,希望不一样的作业形式和内容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
1. 控制作业量,让作业“瘦身”
和其他学科比起来,语文要积累的作业比较多,但积累并不能和死记硬背划等号。繁重的作业量不仅会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还会影响学生睡眠进而降低第二天的学习效率,从而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中年级的学生作业总量不宜超过一小时,那如何在几十分钟内让学生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呢?首先,抄写类作业可将遍数减少甚至不超,结合奖励制度调动学生积极记忆的兴趣。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兴趣浓厚的话,积累巩固定能事半功倍。其次,背诵的作业可以分批次或分时间完成,让学生在轻松而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巩固一天所学。
2. 重视学生个体差异,让作业有层次
正如花园里的花千姿百态一样,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经历了独特的成长体验,是鲜活的,独一无二的。霍华德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有其独特的方面,且变现形式不尽相同,所以每个学生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也各不一样。对于孩子的发展,我们要更具包容性,允许个体差异的存在。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发挥作业的一般作用,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让不同类别的学生都能有成功的体验。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为此,我设计了“作业超市”的作业形式,由学生自己选购作业,其中,基础性知识,如会认、会读识字表的生字,会认、会读、会写写字表中的生字等作业为必选“商品”;拓展延伸性知识,如学完了三年级上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可以鼓励学生续写片段,甚至可以组织故事漂流,在漂流的过程中交流心得,思维碰撞,进行深度学习。学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前,设置前置性作业,引导学生自己到课外书或媒体中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这类作业为“选购商品”,这样就达到了基础知识人人掌握,拓展延伸类作业积极参与的目标。
3. 着眼五育并举,让作业形式多样
当前教育实践中,作业设计普遍侧重智力培养,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教师应立足五育并举理念,创新作业形式,促进学生多元智力发展。
3.1 画一画,发展形象思维
针对三年级学生作文起步困难的问题,可采用 " 以画促写 " 策略。如教学《我来编童话》时,引导学生用四格漫画呈现故事框架,通过可视化思维整理降低写作焦虑。课堂分享环节,学生借助图画展开想象碰撞,在图文互译中构建作文逻辑。这种作业形式搭建了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桥梁,学生主动在日记中实践" 先画后写",在趣味交流中提升创造力。
3.2 唱一唱,调动积极情绪
将音乐元素融入作业设计能激发学习热情。学习《清平乐·村居》时,布置学唱任务:课堂跟唱录音,回家表演展示。诗词韵律与音乐节奏的融合,既强化记忆效果,又增进文化浸润。延伸活动中,鼓励学生将古诗、日记改编为歌曲,在音乐创作中实现语言积累与情感表达的双重提升。这种作业形式使背诵从负担转为享受,有效巩固学习成果。
3.3 演一演,激活艺术潜能
顺应儿童表现欲强的特点,设计体验式表演作业。如《西门豹治邺》教学后,组织学生分组创编课本剧,通过角色扮演再现历史场景。统编教材中的寓言童话均可作为表演素材,开展的 " 小演员 " 活动既丰富课余生活,又深化文本理解。这种沉浸式学习让语文知识转化为具身体验,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双重建构。
3.4 编一编,培育创新思维
借鉴桥本武诗歌教育理念,设计创造性写作任务。如学习《白桦》后,引导学生仿写短诗并汇编成册。续编故事、改编课文等作业形式,能激发想象力与语言敏感度。综合性学习《轻扣诗歌的大门》项目中,学生从独立创作到集体成书的过程,实质是培养专注力、选择力和表达力的过程,这种 " 无心插柳" 的创作实践往往收获意想不到的思维成果。
3.5 观察实践,链接生活经验
设计生活化作业强化语文实践。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前,布置 " 秋日寻美 " 观察任务,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生活,用文字记录发现。课后延伸的 " 上学路上的风景 " 写作,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观察方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对语言的感受力,实现生活与语文的互文解读。
3.6 合作探究,发展多元智能
设计综合性作业培养协作能力。如 " 传统文化 " 单元后,开展中华节日探究活动:小组分工完成资料查询、实地访谈、数据分析等任务,最终形成研究报告。这类作业要求学生在分工中明确责任,在协作中学会包容,在创新中突破思维定式。过程中培养的统筹能力、沟通技巧和问题解决能力,正是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核心素养。
通过创新作业形式,教师能突破传统智力培养的局限,在画、唱、演、编、做、查的多元实践中,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为培养适应时代变革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总之,有效的作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深化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将其建构到自己的认知领域。而中年级孩子活泼、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自主意识不强,老师在设计中年级语文作业时更具艺术性和科学性,使其更具有效性,对进入小学转折期的中年级学生来讲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黑岩祐治.全世界都想上的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12
[2]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