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婴配乳粉喷雾干燥工艺研究

作者

纳虎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盛乐经济园区蒙牛八期内蒙古特康瑞营养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1517

0 引言

婴幼儿配方乳粉作为出生后 6 至36 月龄婴幼儿的主要营养来源,其配方设计需模拟母乳的能量密度、蛋白脂比例、维矿含量与可消化性结构,对生产过程中的物理结构保留与功能成分活性转化均提出极高要求[1]。喷雾干燥工艺因具备快速脱水、粉体均化与结构成型等特性,已成为乳粉制造的核心环节。在连续热力处理条件下,乳液内部发生多尺度转变,影响粒径分布、水分含量与热敏组分稳定性。为提升干燥效率与产品一致性,需从原料调配、浓缩蒸发、雾化干燥到粉体整形等环节进行系统分析,明确各阶段参数协同关系。本文基于典型婴配乳粉工艺链,对关键流程结构进行详细归纳,探讨喷雾干燥过程中控制要素与成品特性之间的技术关联,形成工程角度的流程描述框架。

1 原料调配

初始配料采用标准化工序,将脱脂乳粉、乳清蛋白液、植物油按比例称量加入主混合槽体,系统设定重量信号闭环校正机制控制精度在±0.2%。混合槽配置变速搅拌机构,转速调控在 60–90rpm 间,物料连续搅拌45分钟避免相分离[2]。温控模块将系统温度稳定维持在55–60℃区间,有效维持脂类液相分布。脂肪部分经板式热交换器预热处理后缓流注入搅拌中心,与蛋白类逐步融合,混合过程中引入微量乳化剂形成初步界面结构。维生素、微量元素类粉末通过双螺杆投料装置分次加载,单次间隔不低于120 秒,采用轴流切割叶片协同扰流结构提高分散度。配置离线式管路样本采集阀,每20 分钟提取代表性液体样本,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与流变扫描仪同步检测黏度值、脂球粒径均匀性与液相分布指数。处理结束后物料经两级不锈钢粗细过滤模块过滤,第一段采用200μm 网孔,第二段采用 80μm 高密度金属筛网。最终乳液转入中间暂存罐,开启真空除气系统使液体内溶解气含量降至 0.2% 以下,为浓缩流程提供稳定输入状态。

2 乳液浓缩

中间储罐中的乳液由变频齿轮泵缓慢输送至三效降膜蒸发单元,整套系统采用垂直下行管式结构,热源采用饱和蒸汽热交换控制。进料温度维持在55℃,一效压力约0.095MPa,物料形成连续液膜于内壁下降,蒸发界面保持动态更新。系统流量设定为每小时2.5 吨,依据液体初始固形物浓度在 12%-15%= 间进行蒸发,目标浓度控制至45%[3]。各效之间设有双通路回流支路结构,确保高浓液可控回混,有效维持出口浓度稳定性。蒸发段之间装配金属振膜浓度传感器与折光仪模块,设定每秒采样一次,监测浓缩过程中浓度突变或温度漂移信号,系统自动调节蒸汽压力及真空度配比。真空维持由变频螺杆泵配合水环排气装置共同完成,保持末效蒸发压力在0.025MPa 以下,进一步降低物料热历程总时间。冷凝水经换热板回收用于前段板式预热器,形成蒸汽-热水二级余热利用结构。浓缩末端配有高剪切磁力循环泵,控制出料流速稳定输出至雾化前缓冲罐,过程中设定液面控制阈值区间10cm 内浮动,保障后续雾化段连续供料无间断。设备管壁涂覆防结垢涂层,结合定时喷淋冲洗系统进行周期性界面清洗,整套系统通过PLC 主控单元远程集成至工厂SCADA 平台,支持浓度曲线回溯与操作日志记录分析。

3 雾化热解

高浓乳液自缓冲罐出口经动态调压稳流系统进入雾化组件,采用高速旋转离心盘直径为180mm,转速维持在22000rpm,喷液形成锥形液膜边缘喷出形成液滴群体,粒径控制在 35-70μm 之间。雾化区设有径向喷液角度调节机构,允许在 5°至15°间动态微调,有效覆盖干燥腔体中心区域,提高液滴分布均匀度。干燥塔顶部热风入口安装变频轴流送风机,热源由天然气辐射换热器提供,热空气进口温度设定在190–200℃之间,塔体内温差设定最大不超过 8℃,气流路径采用逆流结构,物料在下沉过程中受热迅速失水成壳。塔体高度14m,底径 6m,内部衬层采用镜面304 不锈钢材料,设有可控刮壁器防止粉体附着影响热场分布[4]。中段热交换区设置热成像扫描装置捕捉颗粒运动轨迹与密度变化,图像数据经后端控制器处理后调整喷液速率与风压参数,实现温度-粒径-含水率三参数耦合调节。干燥段内增设颗粒飞行时间监测模块与电容式含湿传感器,实时输出反馈信号用于修正瞬时干燥时间与最终水分限值匹配。粉体进入下段后经双级旋风分离,一级分离出口连接集粉罐,二级出口气流转入过滤净化系统,经板式冷却器温降至45℃再排出。塔内负压控制通过变频引风机配合排气风道压差计闭环控制,维持整个雾化腔体压力在-250Pa 至-400Pa 之间,确保粉体干燥过程稳定高效。最终干粉经螺旋输送装置连续转入下一流程,避免物料残留及回流混扰。

4 成品整形

初步干燥完成的粉体自塔底排料口经密闭软连接进入冷却单元,采用连续流化床结构,冷风系统进风温度设定在 20–25℃之间,流速为0.3–0.5m/s,粉体在气流浮动状态下完成余热散失。出口处配置防凝露装置与露点传感器联动,实现冷却末段湿度闭环调控。冷却后物料输送至筛分模块,使用三层振动筛组构,分级孔径设置为 200μm 、125μm 与80μm,异常粒径被自动剔除至回收箱,经单独管线返回雾化段重新处理。筛选合格粉体落入混料罐体,按设定比例注入微胶囊化的热敏维生素与功能性寡糖,搅拌采用螺旋刮板式结构,转速维持12rpm,混合周期约为18 分钟,粉层高度动态检测以调整添加进度[5]。混合后物料经负压输送系统送入充氮包装装置,封装在铝复合阻隔袋中,制袋压封装置配有热压宽度调节单元与边缘检测传感器,压封温度设定在 160℃。充氮浓度稳定维持在 99% ,氧含量低于 1%。封装完成后进入称重与金属检测通道,设定质量偏差在±1.5g 内自动剔除。尾端通过激光喷码系统赋予生产日期、批号及产品追溯码,实现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5 结语

本文围绕婴配乳粉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干燥工艺展开流程化剖析,依次构建了原料调配、乳液浓缩、雾化热解与成品整形四个阶段的操作路径,明确各环节在温控、流场、粒径控制与物性稳定方面的执行策略。通过工艺结构优化与设备参数协同调节,实现了对关键变量的有效约束与全过程的动态衔接,形成可复用的工程范式。在后续研究中,可进一步引入多变量建模技术与过程控制算法,构建实时闭环调控系统,并结合能耗分析、热损评估等评价手段推动干燥效率与产品品质的双向提升,实现婴配乳粉制造过程的精细化与智能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张丽娜,蒲志平,彭小雨,等. 强化OPO、LTF 和CPP 对婴配粉蛋白和脂肪消化特性的影响[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 2023:117-119.

[2]雷霆,孙忱,王潘文,王博,童邦彦,刘少莉,储小军,何光华.模型预测控制技术在婴配乳粉配料优化中应用[J].核农学报,2024,38(8):1532-1538.

[3]宋苗苗,王军辉.乳液浓度对豆腐柴果胶/乳清浓缩蛋白冷固型乳液填充凝胶理化性质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25,46(10):84-92.

[4]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飞鹤(镇赉)乳品有限公司,飞鹤(吉林)乳品有限公司,等. 乳粉及乳粉的制备方法:CN202410987585.4[P]. 2024-11-08.

[5]程健博,王石,陈宝库,杨楠,贾新栋,孙立瑞,张筠.不同下落方式及半成品粒径对配方奶粉中维生素A 维生素C 干混均匀性的影响[J].中国乳品工业,2025,53(3):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