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利用微班会进行情感教育的实践路径
滕园园 王晓丽
平顶山市湛河区沁园小学
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小学生面临的成长环境愈发复杂,情感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引路人,承担着情感教育的关键职责。微班会作为一种新兴的班级教育形式,时间短、主题集中、形式灵活,契合小学生注意力特点。如何充分发挥微班会优势,有效开展情感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究小学班主任利用微班会进行情感教育的实践路径,对促进小学生情感发展、提升班级管理效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情感教育现存困境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框架下,小学情感教育犹如被挤压在缝隙中的幼苗,虽顽强生长却难以舒展枝叶。课程设置层面,情感教育长期处于“寄生”状态,多依附于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知识传授环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往往优先完成既定的知识教学目标,情感教育内容被压缩成零星的片段,或是在课文讲解时蜻蜓点水般提及价值观,或是在课堂结尾匆忙抛出几句心灵鸡汤式的总结。这种碎片化的渗透,使得情感教育缺乏连贯性与系统性,学生难以构建起完整的情感认知框架,如同在迷宫中摸索却找不到出口。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教学方法的陈旧性成为了阻碍情感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传统的理论讲授方式往往采取一种单调的“填鸭式”灌输,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向学生传授诸如责任、感恩等抽象概念,却往往忽视了小学生具象化思维的特点。试想一下,当低年级的学生听到“责任”这两个字时,他们脑海中浮现的可能仅仅是课本上那些枯燥的文字符号,而不是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这种缺乏互动与体验的课堂,就像一台没有温度的机械,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在内心深处产生情感共鸣。即使教师偶尔穿插一些故事讲述,但由于缺乏多元化的呈现方式,这些故事也难以真正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教育资源的贫瘠与个体需求的忽视,如同压在情感教育身上的两座大山。学校里,适合小学生的情感教育素材少之又少,图书馆里的德育读物要么晦涩难懂,要么脱离现实生活,难以引发学生兴趣。教师备课时常陷入“无米之炊”的困境,只能反复使用陈旧案例,导致课堂内容枯燥乏味。更令人担忧的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情感发展速度、敏感度各不相同。统一化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无暇顾及学生间的差异,那些情感细腻却内向的孩子,或是情感发展滞后的学生,常常被淹没在集体教育的浪潮中,其个性化的情感需求得不到及时关注与引导。
二、微班会实践路径构建
微班会的主题构建,恰似在生活的浩瀚星空中摘取最璀璨的星辰。校园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是绝佳的素材宝库:课间同学间的一次互助行为,运动会上的拼搏瞬间,甚至食堂里的节约粮食现象,都能成为引导学生思考友谊、坚持、珍惜等情感主题的切入点。社会热点事件则是连接校园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当网络上出现感人的志愿者故事,或是青少年正能量事迹时,教师可以及时捕捉,将其转化为微班会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理解责任。经典文学作品更是情感教育的富矿,《小王子》中纯真的友情,《夏洛的网》里无私的奉献,都能让学生在文学的熏陶中,感悟人性的美好与情感的力量。
在微班会的形式创新上,需要打破传统课堂的桎梏,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情感体验空间。情景模拟如同打开了一扇穿越之门,学生们可以化身成不同角色,演绎校园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换位思考的重要性;角色扮演则赋予学生表达自我的舞台,他们通过模仿不同人物的行为与情感,深化对各类情感的认知。视频赏析环节,精选的动画短片、公益广告,能够以直观生动的画面直击学生心灵,比如《鹬》这部短片中,小鹬勇敢克服恐惧的成长历程,无需过多言语,就能让学生感受到勇气的可贵。小组讨论则搭建起思想碰撞的平台,学生们在交流中分享观点,倾听不同声音,在思维的交锋中拓宽情感认知的边界。
多媒体技术的融入,为微班会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教师可以精心制作图文并茂的 PPT,将抽象的情感概念转化为生动的图像、有趣的动画;剪辑契合主题的音乐,用舒缓的旋律营造温馨氛围,用激昂的节奏点燃学生热情。在互动环节设计上,既可以采用匿名纸条分享内心小秘密,让羞涩的学生也能敞开心扉,也可以开展“情感卡片”制作活动,让学生用画笔与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这些方式,微班会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变成了师生、生生共同参与的情感盛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开放包容的氛围中,自由地表达情感、释放自我。
三、协同机制巩固成效
家校沟通机制的建立,如同搭建起一座稳固的情感教育桥梁。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常态化交流,不应局限于期末评语或成绩反馈,而应渗透到学生情感发展的每个阶段。线上,班级群成为即时沟通的纽带,教师可以随时分享微班会中的精彩瞬间、教育主题,家长则能反馈孩子在家中的情感表现,比如孩子突然变得敏感的情绪变化,或是令人惊喜的暖心举动。线下的家长会与家访,更像是一场深度的情感对话,教师与家长围坐在一起,抛开成绩的束缚,专注探讨孩子的性格特点、人际交往问题,共同寻找最适合孩子的情感引导方式。
邀请家长参与微班会的设计与实施,能够让家庭情感教育与学校教育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家长可以结合自身职业与生活经验,为微班会带来全新视角。
比如医生家长可以录制视频,讲述抗疫过程中感受到的责任与担当;旅行爱好者家长分享旅途中遇见的感人故事,传递友善与包容的力量。在角色扮演环节,家长的加入不仅能增添课堂的趣味性,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家庭与学校教育理念的一致性。当孩子看到平日里熟悉的父母,在课堂上与自己共同演绎关于感恩的情景剧时,这种情感的冲击远比单纯的说教更有力量,也让家庭情感教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化为可感知、可模仿的实际行动。
家校协同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一股强大的情感教育合力,为学生的情感素养提升保驾护航。教师在微班会中播下情感的种子,家长则在家中给予阳光与雨露,共同见证这些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通过定期开展家校联合的情感主题活动,如亲子共读情感类书籍并分享感悟,或是共同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将情感教育从课堂与家庭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机制,能够让学生在持续稳定的情感教育环境中,不断深化对友谊、责任、感恩等情感的理解与践行,逐步成长为情感丰富、内心强大、懂得关爱他人的个体,为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石。
结语:小学班主任利用微班会开展情感教育,为解决情感教育现存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构建实践路径与协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情感教育的实效性。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对微班会情感教育的研究,探索更多创新形式与内容,加强教育资源开发与整合。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拓展情感教育空间,让微班会在小学情感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学生情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红。小学班级微班会的实践探索 [J]. 教学与管理,2021 (33):27-29.
[2] 李丽。情感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实施路径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 (29):49-51.
[3] 张华。家校协同育人视角下的小学德育创新研究 [J]. 中国教育学刊,2022 (08):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