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
陈婷婷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南山实验小学
引言:
随着教育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真实语境下的综合语言实践能力的形成。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往往重知识传授、轻语用能力,重课内内容、轻生活联系,导致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与思维品质提升缓慢。而“学习任务群”作为一种强调任务驱动、综合运用、多维评价的教学组织形式,正好契合了语文课程整合化、实践化的改革方向。将“情境创设”融入任务群设计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增强任务的真实感和实践性,从而提升学习效率与效果。本文聚焦基于情境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策略,旨在为语文教师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助力语文课堂提质增效。
一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1 情境创设的内涵与教学意义
情境创设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开展语文学习活动,从而提升学习的真实感与实践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既可以是生活化的,如校园活动、家庭场景,也可以是文学化的,如童话世界、历史故事。通过情境的营造,学生能够更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动机,增强语言运用的主动性与实用性。情境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载体,更是学生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平台,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实践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1.2 学习任务群的构成要素与功能
学习任务群是围绕语文学习目标而组织的一组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强调在整体任务引领下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主题情境、核心任务、子任务、资源支持和评价方式等。任务群设计应具备情境性、系统性和综合性,通过多个相关任务的整合,引导学生在“读、思、说、写”中不断深入学习内容。任务群的功能不仅体现在知识的系统学习,更体现在能力的迁移应用、情感态度的内化以及学习策略的养成,是实现高质量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路径。
1.3 相关教学理论支持(建构主义、情境认知、任务驱动学习等)
基于情境的学习任务群设计,主要受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和任务驱动学习理论的支撑。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应提供问题情境和支持性指导。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应在真实或模拟的社会文化情境中进行,知识与情境密不可分。任务驱动学习则强调通过具体任务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进行综合性语言实践。三者共同指向以“真实任务”促进“深度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交互性和应用性,为小学语文任务群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二 基于情境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策略
2.1 情境设计原则与类型
情境设计应遵循真实性、相关性、发展性与启发性四大原则。真实性要求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或未来社会应用;相关性强调情境与教学内容和任务目标紧密关联;发展性体现情境对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启发性则注重情境对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的激发。从类型来看,小学语文常见的教学情境包括生活化情境、文学化情境、问题化情境与综合活动情境等。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类型并巧妙构建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从而增强学习的沉浸感与参与感,提升语文素养。
2.2 任务群设计的结构与流程
任务群的设计应体现系统性与递进性,通常包括主题确定、核心任务设计、子任务分解、资源配置和评价安排等环节。在结构上,一个完整的任务群应围绕明确的学习主题,由一个核心任务引领,若干子任务辅助推进,形成任务链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设计流程一般分为“问题导入—情境创设—任务布置—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总结反思”七个步骤,既关注学习过程的逻辑性,也强调学生在各阶段的主动参与与思维训练。科学的任务群结构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层层推进,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和情感的同步发展。
2.3 教学资源整合与任务协同
资源是任务群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教师应统筹课内外资源,包括课本内容、绘本、视频、实物、网络素材等,融合多种媒体形式,增强任务的真实感与可操作性。同时,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协同,如家长参与、社会资源引入、学科整合等,提升任务的实践性与开放性。任务之间的协同也需精心设计,应保证子任务内容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共同服务于核心任务目标的达成。良好的资源整合与任务协同能够提升任务实施的效率与质量,构建更加立体化、多维度的小学语文学习体验。
三 基于情境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实施路径
3.1 教学组织与实施流程
基于情境的学习任务群实施需科学组织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时间与任务推进节奏。一般流程包括: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任务发布明确目标,过程指导促进探究,成果展示激励表达,评价反馈促进提升。在具体组织上,可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项目推进等方式,增强任务完成的互动性与实践性。教师需根据不同任务的复杂程度灵活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在“做中学、思中悟”,实现语言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素养的同步提升,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3.2 教师角色转变与学生参与机制
在任务群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情境的创设者、资源的整合者与评价的支持者。教师不仅要精心创设情境与任务,还要在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状态,适时给予策略性指导与情感支持。与此同时,学生应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听众”转变为任务的“执行者”和“创造者”。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与成果汇报等机制,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主体意识,从而在任务驱动中提升语言表达、逻辑思维与合作交流等核心语文素养。
3.3 评价方式与反馈机制
有效的评价是保障任务群实施质量的重要手段。应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强调过程评价、同伴互评与自我反思。评价内容可涵盖语言知识掌握、表达能力提升、合作参与情况、任务完成质量等多个维度,体现语文素养的多元性与综合性。
结束语:本研究围绕“基于情境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展开探讨,从理论基础、设计策略到实施路径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实践分析。实践表明,情境创设与任务群结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学习兴趣,也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结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不断丰富情境类型、优化任务群结构,强化评价机制,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向更高质量和更深层次发展,实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 陈大伟. 任务群教学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研究[J]. 基础教育研究,2022(4): 45-47.{2} 李秀芳 . 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J]. 语文教学通讯 ,2021(18): 52-54.{3} 王丽 .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探析 [J]. 小学教学参考 , 2023(6): 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