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改革的创新策略分析

作者

左丽亚 刘荣琴

安徽新华学院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 年来华留学生规模已突破 50 万人,覆盖全球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此背景下,中国国情教育承担着双重使命:一方面,通过系统性知识传授帮助国际学生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与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客观认知,消除误解与偏见,塑造良好国家形象。这一教育实践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多聚焦于课程设置优化。学者们建议增加当代中国发展内容(如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的比重,改变传统文化占比过高的现状;同时强调应根据留学生来源国背景定制个性化课程,以满足其多样化需求 [1]。在教学方法层面,学者们提倡采用混合式教学、沉浸式学习、项目制教学等创新形式,如搭建“虚拟仿真 + 实地考察”平台、运用 VR 技术、组织学生参与课题项目等,以提高学习兴趣、参与度和教学效果。总体而言,国内研究在课程、教学、师资、教材和评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数字化转型与个性化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及针对新时代留学生学习特点的针对性研究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2 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重要性与目标

2.1 战略价值分析

在文化传播层面,国情教育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渠道。通过留学生群体的“二次传播”,有助于打破西方媒体的信息垄断。在外交战略层面,教育成效直接影响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与认同。清华大学留学生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接受系统国情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政策的支持度提升 42%。因此,开展国情教育,不仅有助于国际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掌握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基本国情[2],更对塑造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履行院校责任具有深远意义。

2.2 教育目标体系

知识维度: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成就、数字经济发展等核心国情知识。

能力维度: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与信息整合能力。

情感维度:增进对中华文明的价值认同,塑造“知华、友华”的友好形象。

3 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现状与挑战

3.1 教育内容还停留在表面

当前面向国际学生的中国国情教育存在明显的同质化问题。课程内容虽涵盖文化、历史、地理、政经等多领域,但深度不足,缺乏对国际学生差异化需求的精准回应。教学内容多停留于泛泛介绍,缺少代表性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分享,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对中国国情的立体认知。此外,教材内容更新滞后,未能及时纳入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建设成果,造成教学内容与现实发展脱节。

3.2 教师理念与方法滞后于新时代留学生教育的新要求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教师作为国情教育的关键实施者,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成效。尽管中国国际教育水平持续提升,但部分地区的部分教师对留学生国情教育的认识存在不足:未能充分理解相关政策要求,也缺乏对国际学生生源国文化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其理解上的片面性表现为:1. 将国情教育等同于汉语教学或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如书法、京剧、节日)的简单介绍[3] ;2. 倾向于单向度地展示中国成就,而对发展中的挑战、社会矛盾及多元观点则避而不谈或轻描淡写[4] ;3. 采用‘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进行灌输,忽视留学生背景差异[5] 和接受差异。

这种理解偏差和方法滞后,不仅导致教育效果不稳定,更制约了留学生对中国社会文化特质的全面理解。

3.3 教学方法与手段亟待更新

当前国情教育的教学实践,尤其在教学方法层面,仍有较大改进空间。虽然提倡学生主体性和采用翻转课堂、小组活动等形式,数字化教学也带来变革契机,但在实际操作中,单向知识传输仍占主导。教学方法难以契合当代国际学生的认知需求,导致其对国情的理解流于表面,教学效果不佳。

4 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改革的创新策略分析

4.1 重构国情教育内容体系与教学模式

针对教育内容同质化、供需错位问题,需从需求导向出发,系统构建精准化、差异化的教学方案,重点在于重构内容体系、保障时效性、深化认知形式。

一、构建分层分类的内容体系:

建立“基础层 + 拓展层 + 定制层”三级架构。 基础层 保留文化、历史等通识内容,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更新;拓展层 聚焦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当代议题,开发“数字中国”“乡村振兴”等专题课程;定制层 依据学生来源国特征设计内容,如为东盟国家学生增设“中国—东盟合作实践”,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开设“中企海外投资案例”。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画像(专业背景、学习需求等),实现课程智能推荐,精准匹配个体需求。

二、建立动态更新与案例库机制:

构建“季度评估 + 年度修订”的动态更新机制。组建多学科专家和行业实践者构成的内容审核委员会,定期筛选最新案例(如“ChatGPT 在中国的本土化应用”“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建立开放共享的“中国国情案例库”,收录多类型、多语种素材(政府报告、企业实践、社会创新等)并配套教学指南,方便教师调用。鼓励教师与行业机构合作,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确保课堂内容与现实发展同频 [6]。

三、创新多元化教学形式与实践场景:

突破单一讲授,采用混合式教学。开发 VR 课程还原港珠澳大桥建设、敦煌文化保护等场景;组织“走进中国企业”“社区治理体验”等实地调研,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引入项目式学习(如“中国碳中和政策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研究报告),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利用社交媒体创建线上学习社区,邀请专家、校友参与讨论,促进知识动态交互。

推行“双师教学”模式(高校教师讲理论 + 行业导师分享实践),提升教学实操性。

通过以上策略,可有效破解同质化难题,实现教学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助力国际学生构建全面、立体、动态的中国认知,达成文化传播与价值认同的双重目标。

4.2 强化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针对教师跨文化能力短板,需构建系统化培训、制度保障与实践平台相结合的长效提升机制。

一、构建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

开设基础理论课程(如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跨文化冲突解决策略);组织国别文化专项研修(邀请区域专家、外教解析主要生源国文化习俗、教育理念、沟通习惯)。例如:针对东南亚学生注重集体主义的特点,培训教师调整互动方式;针对欧美学生偏好个性表达,引导设计开放性讨论。同时,加强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培训。

二、完善制度保障与激励机制:

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教师考核与职称评定体系;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海外研修或与外教联合开发课程(如赴生源国高校访学)。建立跨文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经验交流与案例共享。

三、搭建实践反思平台:

组织跨文化教学工作坊(情景模拟如处理课堂文化冲突、案例研讨);推动师生非正式交流(文化沙龙、节日活动)。要求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日志,分析文化差异问题,持续改进 [7]。

4.3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优势

针对单向知识传输与教学方式陈旧问题,需从理念革新、模式重构、技术赋能三方面突破,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体系。

一、推动教育理念从“单向施教”向“双向对话”转型。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理念研修,通过专题讲座、案例研讨等形式,帮助教师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识到国际学生不仅是知识接受者,更是文化交流参与者。邀请优秀教师分享“中国脱贫攻坚经验”“数字经济发展”等课程的互动设计案例,引导教师树立“问题导向、情境驱动”的教学理念,将国情教育转化为多元文化对话与思想碰撞的过程 [8]。

二、创新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推行“参与式学习四步法”:首先,通过短视频、热点事件等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其次,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展开辩论或角色扮演;再次,引入“翻转课堂”,让学生提前通过线上资源学习基础理论,课堂聚焦深度讨论;最后,结合实地调研,例如安排国际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企业参观,将理论认知转化为实践体验。此外,探索“朋辈教学”模式,鼓励中国学生与国际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完成“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等项目,促进双向文化理解 [9]。

三、重点安排国际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当代中国发展现状的认知与理解。

首先。每学期固定安排暑期文化体验项目,组织国际学生深度参与中国多元民族文化的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各地特色民俗与真实社会风貌。

其次,根据国际学生的专业特色,针对性地安排企业参访与技术交流活动,使其直观了解中国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与产业发展现状。

最后,与社区联动策划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包括支教帮扶、公益实践及乡村支援行动,促进国际学生与中国家庭实现双向互动交流,在实践过程中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促进留学生国情教育与社区发展的深度融合。

同时开展“感知中国”系列主题活动,涵盖文化讲座、学术研讨、专题论坛、艺术创作展示及国情展览等多元形式,鼓励国际学生主动讲述在华见闻,强化其文化认同感与群体融入度。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也是促进跨文化交流互鉴的有效途径。在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阶段,亟需创新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模式,运用更契合其认知特点的传播策略,生动展现中国发展道路与现代化实践,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教育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华 , 李思 . 新时代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改革路径 [J]. 高等教育研究 ,2022, 43(4): 56-62.

[2] 周江洪 . 以高质量国际学生教育服务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 [J]. 教育国际交流 ,2025,(01):19-24.

[3] 吴应辉:《国际汉语教育中的国情教学:问题与对策》.《语言教学与研究》,2021, (04): 45-52.

[4] 王宁:《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引用页码:P. 135

[5] 张丽娟:《留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文化适应与国情认知引导》.《中国高教研究》,2022, (08): 72-77.

[6] 苏 加 宁 . 论 来 华 留 学 生 国 情 教 育 的“ 当 代 性 ”[J]. 黑 龙 江 高 教 研究 ,2024,42(10):15-19.

[7] 刘娜 , 柳旭 , 赵爽 , 王佳怡 , 王胤淇 . 新时代国际学生高质量国情教育的实践研究——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 [J]. 国际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2024,(01):3-8.

[8] 马彬彬, 周栋, 李沁怡. 来华留学生“认知中国”国情教育体系构建[J]. 科教导刊 ,2024,(26):93-96.

[9] 周艳鲜. 来华留学生的中国国情教育原则与对策分析[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2022(12):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