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飞行器维修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刘文刚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4
一、引言
高职院校是培养航空维修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实训教学模式可以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来看,飞行器维修专业的实训教学仍存在实训设备更新滞后、校企合作深度不足、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脱节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航空维修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推动飞行器维修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该文通过分析高职飞行器维修专业实训教学的问题,从校企协同育人、实训条件升级、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优化等方面提出改革路径,作如下的论述。
二、高职飞行器维修专业实训教学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高职飞行器维修专业实训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教学方法以传统模式为主。飞行器维修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方式,缺乏任务导向、项目驱动等创新教学方法,导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一些实训内容重复性高,和航空维修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衔接不够紧密。
其次,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目前虽然许多的高职院校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大多是停留在实习安排层面,企业尚未积极参与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真实维修案例的机会有限,使实践能力与岗位需求出现脱节。
再次,实训设备与行业需求存在差距。较多高职院校的实训设备仍以传统机械维修工具为主,缺乏复合材料修理、航电系统检测等先进航空器系统的配套设备,所以难以满足现代飞行器维修的技术要求。此外,智能诊断、虚拟仿真等新技术的应用尚未普及。
最后,评价体系较为单一。在高职飞行器维修专业实训教学的评价环节,对学生实训能力的考核多以技能操作为主,忽视团队协作、安全规范、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的评估,未全面反映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三、高职飞行器维修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改革路径
(一)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高职院校在飞行器维修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改革时,注意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确保两大主体可以优势互补。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时,应当积极建立“校中厂、厂中校”这一合作模式,具体是引入飞行器维修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派驻技术骨干担任实训导师,以推动实训教学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同时,可以组建由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职责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校企协同育人水平、创新实训教学模式等,使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同步更新。此外,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应用“
”分段培养模式,即 1.5 年的校内基础培养、1 年的企业轮岗实训、0.5 年的顶岗实习。这样一来,更有利于确保学生掌握完整的飞行器维修工作流程,培养出更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不断升级实训教学条件
不断升级实训教学条件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应当高度重视。升级飞行器维修专业的实训教学条件时,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可以构建“基础 - 专项 - 综合”三级实训平台,在基础技能训练区配备标准维修工具;在专项技能区设置航电检测、发动机拆装等模块;在综合实训区可以模拟真实机库环境。建立智能化实训管理系统时,比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使用监控,同时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实训过程记录和数据分析,以提升实训管理效率。升级实训教学条件时,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引入 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虚拟仿真系统,针对性开发飞机系统排故、复合材料修理等高风险实训项目的虚拟训练模块,以推动飞行器维修专业实训教学的“虚实结合”。
(三)积极创新实训教学方法
高职飞行器维修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改革时,创新实训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注意应用创新性的实训教学方法。
飞行器维修专业实训教学中,教师注意应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核心思路是以典型维修工单为载体,将发动机检修、起落架维护等真实工作任务有效转化为实训教学项目。推广案例教学法时,教师的主要做法是收集飞行器维修典型案例,进而建立起教学资源库,引导学生围绕典型案例进行实训、思考及创新 [2]。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是重要趋势,在飞机系统结构与原理认知、故障诊断与排故训练、高风险维修项目模拟、标准化操作流程训练、多人协同维修训练等场景中,均注重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除此之外,考虑将CCAR-66 部执照考试标准融入课程体系,旨在让飞行器维修专业实训教学更好地涵盖飞行器维修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支持学生进一步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
(四)推动实训评价体系改革
高职飞行器维修专业实训教学的评价环节,强调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效结合,并促进多元主体参与评价与职业素养量化评估。
推动实训评价体系改革时,高职院校和教师重点把握三方面的要点。“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这一方面,即企业评价( 30% ) + 教师评价( 30% ) + 学生互评( 20% ) + 自我评价( 20% ),考察学生的规范操作、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实施过程性评价”这一方面,比如采用“实训日志 + 阶段性考核 + 综合答辩”这一方式,对学生的成长轨迹进行全程跟踪记录。“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这一方面,当条件满足时可以邀请航空公司机务部门参与毕业考核,按照企业用人标准进行学生的最终能力认证。
四、高职飞行器维修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的实施保障措施
为确保飞行器维修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实施,高职院校应当引导教师建立系统化的保障体系。
首先,积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定期轮岗、校企互聘等方式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同时,注意引进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以形成“专兼结合”的师资结构。
其次,完善教学资源开发机制,可以联合航空维修企业共同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活页式教材、虚拟仿真实训项目等,推动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的同步更新。
再次,针对性优化实训管理制度,可以建立开放式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实施弹性学分制和“6S”现场管理,不断提高实训资源使用效率。“6S”现场管理中,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
最后,构建质量监控体系,可以采用 PDCA 循环管理模式,定期开展毕业生跟踪与企业调研,根据反馈持续改进飞行器维修专业实训教学方案。
五、结束语
为适应航空产业快速发展,飞行器维修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不应轻视或忽视。通过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升级实训条件、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等改革路径与措施,有助于提升飞行器维修专业实训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未来,高职院校应持续关注行业动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
参考文献:
[1] 姜阳 , 乔娜 . 高职飞行器专业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 [J]. 辽宁高职学报 ,2024,26(11):46-50.
[2] 都昌兵 , 刘文娟 . 高职飞行器维修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实践 --以为例[J]. 学报,202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