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康复训练效果研究

作者

张媛媛

石家庄市人民医院

【引言】

心脏外科手术本身就是治疗心脏类疾病的重要措施方法和手段,但是在整体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结束后,患者往往会面临诸多的挑战和心理问题,比如身体机能下降、心理压力增大、生活质量降低等等。康复训练是极为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可以有序使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康复质量的全面提升,能够帮助患者逐步调节自己的身心状况,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因此现阶段深入研究分析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康复训练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心脏外科术后康复训练的效果

首先可以有效实现患者生理功能的优化。多项研究表明,心脏外科康复训练的有序落实和推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运动机能,通过群体的对比研究分析,发现在心脏外科手术结束后有序开展康复训练的患者康复速度是未开展康复训练的 1.25 倍,这表明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在心脏外科手术结束后,患者会有较长时间卧床,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肌肉力量,导致肌肉力量下降。在康复训练中有序引进肌肉力量的训练,比如弹力带、哑铃等,能够有效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从而为后续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奠定基础。

其次,心脏外科术后康复训练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心脏外科手术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也会产生较大影响,在手术后有碍于身体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患者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状况,而在康复训练中会有序的引进心理支持和行为干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能够使患者更加积极主动,有信心地完成康复训练,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患者融入于团体活动和社交中,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慰藉。

二、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康复训练策略

1. 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引进早期活动

针对心脏手术早期患者,尤其是病情相对较重或者是在手术的早期仍处于机械通气的患者,可以由医护人员家属开展被动活动,比如为患者进行肢体的舒展,肌肉的按摩,关节的活动,这样可以预防肌肉萎缩以及关节硬化,为后续有序开展运动奠定基础。当然随着患者病情的逐步稳定,患者也可以结合自己的身体实际状况开展简单的主动活动,鼓励患者从床上自主翻身,坐起站立,如果无法下床,那么可以让患者在床上开展活动。

2. 优化呼吸训练

通过实际研究以及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发现部分心脏手术后患者存在有疼痛或身体虚弱,不敢深呼吸或咳嗽等现实情况,这会导致患者肺部功能逐步减弱,很有可能会造成肺部感染或者是肺部并发症。为此医护人员应该指导患者有序开展呼吸训练,让患者在深呼吸时候尝试用力咳嗽,清除呼吸道中可能存在的各类病毒以及分泌物,预防肺部感染。当然也可以结合患者实际状况引起呼吸训练器,帮助患者再次学习呼吸,提升患者呼吸肌的力量,增加患者恢复度,这也有利于后续患者心脏疾病的康复。结合患者实际状况,如果患者的身体较为虚弱以及肺部存在隐患,还可以采用适当的体位引流,使患者身体内痰液快速排出。

3. 开展有序的运动训练

首先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在手术结束后的早期可以进行简单的步行,后续逐步增加运动的强度和时间,比如在病房内或走廊上进行步行训练,由家属或者医护人员进行次数时间的记录,可以由新开始的 5 分钟逐步调整为 10 分钟、15 分钟,提高患者的耐力,提高患者的运动水平和身体康复度。后期还可以结合实际状况,引进骑自行车、游泳等有氧运动,使患者的康复质量得以提高。还可以引进阻抗运动,使用轻重量的哑铃或阻力带进行肌肉力量训练,这样可以在器械的辅助作用下使患者的肌肉萎缩快速缓解,在训练时可以循序渐进,由每周2 次到每周 35 次。

4. 要开展心理支持

在心脏手术结束后,患者往往会由于各种因素而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状况,医护人员应该高度关注患者的实际心理情况并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和鼓励,甚至还可以在和家长沟通交流的基础之上定期开展心理评估,引进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身心愉悦更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当然还需要加强和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要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使患者更有心理慰藉以及情感上的支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人民群众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度有了全面提升,所以如何才能在心脏手术后更好地开展康复训练,实现恢复状况的优化和完善,成为今后所需思考的重中之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康复训练的科学性、体系性、效能都能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徐雪君 .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J].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 2024, 37 (03): 305-308.

[2] 宋培玉 . 术前呼吸康复训练对成人心脏外科术后预后的影响 [D]. 天津医科大学 , 2021. DOI:10.27366/d.cnki.gtyku.2021.0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