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路径探索与实践创新
郑树鹏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
高校党支部是党在高等教育领域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随着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深入推进,高校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已成为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强化政治功能的关键抓手。本文结合当前高校党支部建设的现状,系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活动创新、考核评价及品牌塑造等方面提出优化路径,旨在为高校提升党支部建设质量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高校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与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明确提出“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2018 年,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为新时代党支部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2023 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推进高校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既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
(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是夯实高校党建基础的必然要求
高校党支部作为党在高校的“神经末梢”,其建设质量直接影响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通过明确组织设置、工作职责、制度执行等基本要求,确保党支部运行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通过建立校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党支部制度,构建了“党委抓牢支部、支部严管党员、党员带动群众”的党建工作新机制。
(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是提升高校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
当前,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日益复杂,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对党建工作提出新挑战。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通过优化党支部设置、强化党员教育管理,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不断创新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等设立党支部,实现“党的事业发展到哪里,党支部建设就跟进到哪里”。
(三)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保障
高校党支部肩负着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使命。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可增强党支部的思想引领力,确保大学生党员在政治立场、价值观念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组织将党的教育方针深度融入思政育人全过程,加强校院两级“青马工程”建设,完善“青马班”课程体系,培养了一批政治坚定、学术精湛的高素质学生人才。
二、当前高校党支部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高校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一)组织生活不规范,形式化倾向明显
部分高校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现象。例如,有的党支部将主题党日活动简化为参观红色景点或娱乐性比赛,未能有效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此外,“三会一课”制度执行不到位,部分党支部为应付检查而机械完成“规定动作”,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
(二)支部书记“头雁效应”发挥不足
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多由辅导员或学生党员兼任,专职党务干部配备不足。由于兼职书记事务繁忙,且缺乏系统的党务培训,导致其在思想引领、组织管理等方面能力不足。教师党支部虽推行“双带头人”制度,但部分学术骨干对党建工作投入有限,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问题依然存在。
(三)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不健全
一些高校存在“重发展、轻教育”现象,学生党员入党后教育管理弱化。部分党员入党动机功利化,将党员身份视为评奖评优、就业升学的“砝码”,转正后思想松懈,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此外,党员培训形式单一,多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实践锻炼和社会服务等多元化教育方式。
三、高校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应立足实际,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活动创新、考核评价及品牌塑造等方面系统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一)强化制度保障,构建规范化建设体系
1. 完善党支部工作标准。高校应结合《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基层党支部工作标准》,细化组织设置、队伍建设、活动开展、阵地建设、考核激励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坚持大抓基层导向,开展基层党组织提升行动,在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三会一课”质量、发展党员和教育服务管理等方面,不断提升工作质量。
2. 健全党建责任落实机制。建立“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党支部”三级责任链条,推行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制度。每年组织开展基层党建检查,对学院各基层党组织落实组织生活制度、换届选举等方面开展检查,不断总结经验,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支部骨干能力
1. 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教师党支部应全面落实“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拔政治素质高、学术能力强的党员教师担任支部书记。学生党支部可探索“辅导员 + 优秀学生党员”双负责人模式,确保工作连续性。
2. 强化党务干部培训。定期举办党支部书记、支委专题培训班,提升其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通过组织开展“党务干部大比武”等,以赛促学,增强党务干部的专业水平。
(三)创新组织生活形式,增强活动实效性
1. 推动“党建 + 业务”深度融合。教师党支部可围绕教学科研设立“党员先锋岗”,开展“党建 + 科研团队”“党建 + 课程思政”等活动;学生党支部可结合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设计实践项目。结合实际将党建与专业需求结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 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教育效果。依托“学习强国”、智慧党建平台等,开展线上理论学习、微党课竞赛等活动,增强党员教育的吸引力和覆盖面。
(四)健全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建设实效
1. 实施分类考核。针对教师、学生、行政等不同类型党支部,制定差异化考核指标。比如:教师党支部侧重教学科研贡献,学生党支部侧重思想引领成效。
2. 强化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干部选拔挂钩,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党建考核“指挥棒”作用,将党建考核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党建考核优秀,年度考核方可优秀,确保责任落实。
(五)培育特色品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 打造“一支部一特色”,推广样板党支部经验。鼓励党支部结合学科特色创建党建品牌,通过案例汇编、现场观摩等方式,发挥样板支部的辐射作用,有效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和战斗力,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