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提升初中英语课堂观评议质量的实施
徐娅
重庆市江津双福中学校 402247
引言
“双减”政策的核心在于通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动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提高。作为初中英语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高质量的课堂观评议如同教学的“CT 扫描仪”,既能精准定位课堂中的低效环节,又能为教学设计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初中英语人教版以主题意义为引领,强调语用能力与思维品质的融合,这对课堂观评议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观课中捕捉教材落地的关键节点,在评议中形成可操作的改进策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锚定“双减”导向,明确观评议目标定位
(一)以教材目标为基准的双向对标
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都围绕“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意识—学习策略”构建教学框架,如八年级上册Unit 6“个人规划”主题,融合听说读写活动与情态动词“be going to”的语法教学。在观评议前,我会先梳理教材单元目标,制作“目标—活动—评价”对照表格,观课时重点关注教师是否将 Project 任务分解为阶梯式活动,学生在完成教材 Pair Work 时的语用准确性是否与目标匹配。这种以教材为锚点的目标定位,能避免观评议陷入“重形式、轻实效”的误区。
(二)以减负提质为核心的效率诊断
“双减”要求课堂活动必须指向“少而精”的学习效果。在观课中,我特别注意记录三类时间分配:教师讲授时长、学生互动时长、独立实践时长。例如,在观评九年级Unit 1 阅读课时,发现部分教师在讲解策略理论步骤超时,导致学生缺乏足够时间在文本中实践略读技巧。这种“教大于学”的时间分配,正是需要通过观评议改进的低效点。我建议将理论讲授压缩至 5 分钟,转化为教材Group Work 实践,以落实“少讲多练”的双减要求,提升课堂效率。
二、构建多维观察框架,细化课堂诊断维度
(一)学生参与度的动态追踪
观评 Unit5“Here and Now”听说课时,聚焦学生使用现在进行时描述实时场景的参与质量:约 40% 学生仅能完成“主语 +be+ 动词 ing”的简单句型(如“He is reading”),缺乏情境拓展(如未说明“reading a story aboutrobots”)。通过“行为—认知—情感”三维观察,发现问题根源在于输入环节未渗透“动作 + 细节”的示范。评议时建议:在教材听力活动后增加“场景接力描述”任务,要求学生用“be + doing + 介词短语”扩展表达,强化语用丰富度。
(二)教材资源的创造性使用
新版教材强调“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观课时需关注教师是否基于教材进行合理拓展。如八年级下册 Unit 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rainstorm came?”的阅读文本讲述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事件,有教师在处理时结合教材 P37 的“Discuss”问题,补充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时间线,引导学生用目标句型描述事件发生时的行为。这种跨文化对比的教学设计,既紧扣教材语法目标,又拓展了文化意识维度。在观评议中,我会将此类案例整理为“教材创新使用案例库”,供教研组共同研讨。
三、优化互动评议机制,提升反馈实效
(一)“三维度”评议清单的设计
传统评议常陷入“优点罗列多、问题分析少”的困境,我尝试设计“目标达成度—学生获得感—教材契合度”三维评议清单。以九年级 Unit 2“I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的写作课为例,评议时聚焦三个问题:学生是否能按教材P15 的“Writing Guide”完成节日介绍短文(目标达成度);写作过程中是否有至少 50% 的学生主动使用课堂教授的比喻修辞(学生获得感);教师提供的范文是否基于教材语篇进行改编(教材契合度)。这种清单式评议方法,通过明确的三个维度,使得反馈更加具有针对性,避免了以往空泛的评价。它不仅帮助教师更准确地了解教学效果,也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改进方向。通过这种评议方式,我们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教学和学习的双向进步。
(二)“双线并行”的评议模式创新
线上利用班级优化大师记录观课数据,如学生在教材“Game”环节的参与率;线下采用“2+1”评议法——每位观课教师提出 2 个亮点、1 个具体改进建议。在一次观评八年级上册Unit 9“Can you come to my party?”的听说课后,一位教师提出“教材 P67 的‘Role-play 3a’情境贴近学生生活,但角色扮演时缺乏真实交际需求”,建议将任务改为“为班级聚会设计邀请卡并现场邀请同学”,这一建议被授课教师采纳后,学生在后续课堂中使用“Can you...?”句型的流利度提升明显。通过这样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之间的评议和反馈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不仅帮助教师们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还激发了教师们创新教学方法的热情。通过持续的观察、评议和改进,我们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高效和有趣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夯实教师发展基础,形成观评议闭环
(一)教材解读能力的专项提升
教研组在拆解 Unit7“A Day to Remember”时,聚焦教材“过去进行时描述事件”的核心目标,将观课重点确定为“教师是否引导学生区分‘过去动作与‘过去正在进行的动作’”。通过对比多节课例发现,部分教师未利用教材中的“事件对比”语境(如正常事件与突发事件的时态差异),导致学生时态混淆。经研讨后,形成“语境对比—语法感知—实践应用”的观课框架,帮助教师精准把握教材语法目标的落地路径。
(二)“观—议—改”的循环反思
观评Unit5“Here and Now”写作课后,发现学生在描述“校园活动”时,过度使用简单句(如“Many students play basketball”),未落实教材要求的现在进行时复合表达。通过“三阶段反思日志”,与授课教师共同设计改进方案:将教材“Write a Paragraph”任务改为“制作校园活动短视频脚本”,要求必须用“While...,... is/are doing...”句型串联场景。改进后,学生复合句型使用率从 25% 提升至 60% ,实现“观评议—教学改进”的闭环。
结论
“双减”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观评议质量的提升并非单一技术层面的改进,而是需要教师以人教版教材为依托,从目标定位、观察维度、评议机制到自身发展形成完整体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既要做教材落地的“观察者”,捕捉课堂中教材目标的实现细节;也要做教学改进的“设计者”,让评议结果转化为契合教材要求的实践策略。唯有如此,才能让观评议成为撬动课堂效率提升的支点,真正实现“双减”政策下英语教学的“减负提质”。
参考文献:
[1] 欧育波 .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 [J]. 英语教师 ,2025,25(10):116-118.
[2] 陈 梓 萌 . 核 心 素 养 下 初 中 英 语 课 堂 评 价 的 优 化 [J]. 教育 ,2024,(13):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