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与路径并重:初中思政课“沉浸式”爱国主义实践活动的系统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夏云
山东省莱阳市龙旺庄中心初级中学 265200
引言
随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颁布与初中思政课新课标改革的推进,传统实践活动中“重形式轻内涵”“重灌输轻体验”的问题日益凸显,难以满足初中生情感共鸣与价值建构的成长需求。“沉浸式”实践活动以情境化、体验化、互动化为特征,通过营造高度融入的教育场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感与情感认同感,成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路径。然而,当前初中思政课实践活动在设计与实施中仍存在理念与路径脱节、系统性不足等问题,亟需从理论层面厘清“沉浸式”教育的内核,从实践层面构建科学的活动体系,以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从“认知传递”向“情感浸润”的转化。
一、初中思政课“沉浸式”爱国主义实践活动的理念重构与价值定位
(一)理念内核与特征解析
“沉浸式”爱国主义实践活动以具身认知理论为基础,强调通过多感官参与、情境化体验与意义建构,促使学生在“亲历”与“反思”中形成深层价值认同。其核心特征表现为:情境的真实性,通过还原历史场景、模拟现实情境等方式构建沉浸式场域;参与的主体性,突出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探索与情感投入;体验的次性,从感知体验到情感共鸣再到价值内化,形成螺旋上升的育人链条。相较于传统实践活动,其突破了“参观 - 听讲 - 记录”的单向模式,实现了教育过程的立体化与动态化。
(二)育人价值的多维阐释
在认知层面,沉浸式体验能够帮助学生超越课本知识的抽象性,通过具象化情境理解爱国主义的历史脉络与时代内涵;在情感层面,多感官刺激与互动参与能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将理性认知转化为感性认同;在行为层面,实践活动的具身性特征可推动学生将爱国情感转化为具体行动,实现“知- 情- 意-行”的统一。此外,该模式契合初中生具象思维为主、情感体验敏感的心理特点,为破解思政课实践教学“低效化”困境提供了新思路。
二、初中思政课“沉浸式”爱国主义实践活动的系统设计框架
(一)目标体系的分层构建
基于新课标要求与学生认知规律,将活动目标分为三级:基础目标聚焦爱国主义基础知识的情境化认知,如通过红色情景剧排演理解革命历史;进阶目标侧重情感体验与价值判断,如在“重走长征路”模拟活动中培养坚韧意志;终极目标指向行为转化,如设计“我为家乡发展献策”实践项目,推动爱国情怀向社会责任感转化。目标设计需兼顾统一性与差异性,既紧扣国家育人导向,又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梯度。
(二)内容与载体的整合创新
在内容选择上,融合历史资源与现实题材,既挖掘本地红色文化遗址、革命人物故事等传统素材,又结合乡村振兴、科技发展等时代主题,构建“历史-现实- 未来”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链。在载体设计上,突破单一实地参观模式,整合 VR 虚拟仿真技术、红色研学旅行、社区服务实践等多元形式。例如,利用VR 技术还原“五四运动”现场,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亲历历史;开展“爱国主题舞台剧创作”活动,通过剧本编写、角色演绎实现情感代入。
(三)实施主体的协同机制
构建“学校主导 - 家庭辅助 - 社会联动”的协同体系:学校负责活动的整体设计与资源统筹,如联合思政教师、德育工作者组建专项团队;家庭发挥情感纽带作用,通过“家庭红色故事分享会”等活动延伸教育场域;社会力量提供实践平台,与红色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共建沉浸式实践基地,形成“课堂-校园- 社会”的全场景育人网络。
三、初中思政课“沉浸式”爱国主义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强化情境创设的沉浸式体验
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情境创设需注重“三性”:历史情境的还原性,通过史料研读、文物复制品展示等手段,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历史场景中。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时,可以利用3D 技术重现古代建筑和服饰,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历史。现实情境的关联性,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设计议题,如以“疫情防控中的爱国担当”为主题开展社区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承担责任。未来情境的前瞻性,通过“我与2035 有个约定”主题实践,引导学生规划个人发展与国家目标的结合点,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规划。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场景布置、角色代入等手段增强感官刺激,如在“国家公祭日”活动中通过低沉的音乐、昏暗的灯光、幸存者影像播放,营造庄严肃穆的沉浸式氛围,让学生在情感上与历史事件产生共鸣。
(二)优化资源整合的系统性路径
为了提供更全面的学习体验,一方面,挖掘校内资源,打造“沉浸式”思政教室,通过多媒体设备、实物展品、互动平台构建常态化体验空间。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走进”历史现场,感受历史事件的震撼。另一方面,拓展校外资源,与博物馆、烈士陵园、企业园区等建立合作,开发“行走的思政课”线路。例如,与本地军工企业合作开展“科技报国”参观实践,让学生直观感受国家科技发展成就,了解科技与国防的关系。此外,整合数字资源,开发爱国主义教育APP,推送沉浸式音频故事、虚拟展馆等内容,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互补,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三)完善多元评价的发展性机制
为了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突破传统“活动记录 + 心得体会”的评价模式,构建“过程 - 结果 - 反思”三维评价体系。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情感表达与合作表现,可通过观察记录、同伴互评等方式实施,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结果评价侧重爱国认知与行为转化,如通过“爱国行为清单”追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记录他们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反思评价强调自我认知提升,引导学生撰写沉浸式体验日志,分析情感变化与价值感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我成长。评价主体需涵盖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基地人员,形成多维度反馈机制,为活动优化提供依据,确保教育活动能够持续改进,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四、结论
初中思政课“沉浸式”爱国主义实践活动的系统设计与实施,需要在理念层面把握沉浸式体验的育人本质,在路径层面构建多元融合的实践体系。本研究通过目标分层、内容创新、主体协同的系统设计,以及情境创设、资源整合、评价优化的策略探索,为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可行路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聚焦数字化技术与沉浸式实践的深度融合,探索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模式,推动初中思政课实践教学在理念与实践的双重创新中实现育人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志伟 , 王常亮 . 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5,(06):9-11.
[2] 吴迪 . 用好区域红色文化培育学生爱国情怀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4,(26):49-51.
[3] 周迪 . 中学思政课爱国主义教学衔接路径探究 [J]. 课程教学研究 ,2025,(01):1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