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弘扬劳模精神 传承工匠之心

作者

刘晓莉

重庆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 401122

2025 年 4 月 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 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要紧紧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引导广大劳动者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一直以来,建工集团以打造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主线,大力弘扬“三个精神”,成功创建了集团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以及杨波、陈松、杜炳明、李云付、姚云鹏为带头人的 5 个市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在集团内部形成劳模引领、人才聚合、创新发展、品牌辐射的良好态势,成为激发职工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的有力抓手。

一、把准定位,强化职工思想政治引领

(一)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胸怀“两个大局”,把握“国之大者”,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坚持工作开展方向。按照上级工会有关工作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集团《“十四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关于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措施》等制度,不断深入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在创新发展、职工成长成才中的助推作用,把工作室创建放到企业改革发展大局和服务职工实效性中去思考、去把握、去推进。充分发挥工会“大讲堂”“大学堂”“大课堂”作用,组织劳模工匠开展主题教育宣讲 80 余场,受教育党员职工达 3000 人次,将党的方针政策、上级工作部署、企业工作要求传递到基层一线,真正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牢牢把握工作开展正确方向。

二、多措并举,激发全员创新创效潜能

(一)建立“机制”基础。一是形成合力共建格局。在集团党委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下,工作室已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统筹、劳模挂帅、职工参与”的工作格局,成为新时代大力弘扬“三个精神”、扩大劳模效应、凝聚奋进力量的重要载体。二是制定工作运行模式。建立健全以集团工会牵头,集团技术中心、总工办、组织人事部门共同参与指导,各基层单位对应建立的组织架构,形成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共同推动的工作运行模式,确保工作室最大功效发挥。三是建立完善内控机制。对照企业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要求,工作室形成“135”工作目标,即:1 年任务、3 年目标、5 年规划,明确各体系工作职责,制定配套制度 30 个、具体工作要求 32 项,下设科技研发、现场指导材料研发、技术实践、成果推广等工作小组,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激励和转化机制,实现“让创意变项目,让项目变成果,让成果变效益”。

(二)抓好“选人”关键。一是发挥专业集群优势。集团一直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打造了首席专家、建工工匠及品牌项目经理三张“人才名牌”,集团将工作室发展融入人才品牌一体推进,按照把工作室带头人培养成领军人才,把领军人才“炼”成劳动模范的思路,让工作室发挥更大效力。目前工作室有博士生 1 人,硕士生 5 人,本科生78 人,正高级工程师15 人,高级工程师45 人,特级技师1 人,高级技师18 人,一级建造师38 名,工作室成员在建筑施工、市政公路、焊接、防水、BIM、装配式建筑等领域已成为行业排头兵,在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优化工艺等方面不断破解难题,不断提升企业创新活力和职工技能水平。二是扩大劳模影响力。集团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杨波作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中华全国总工会 2024 年大国工匠培养对象的全国劳动模范,担任各级技能竞赛评委,参与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公益活动、走进高职院校授课近 200 余课时。建工工匠文娟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参与市总工会宣讲团主题宣讲 2 场、惠及职工 800 余人,同时她还作为市建筑行业唯一代表被评为2023 年市“最美产业工人”。

(三)厚植“传承”精神。一是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工作室以“点”带“面”,累计开展能手带新手、师傅带徒弟、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提升等培训 43 场次,培训 1754 人次,成为培养工匠人才的摇篮,带动更多职工队伍加入到学习技能、技术创新的行列,为高技能人才储备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为团队成员搭建技能比武平台,累计参加全国级、市级技能比赛 18 场次、获奖 25 人。杨波工作室培训指导焊接技能人才 800 余人(包括近 200 名贫困地区产业工人),其培养的 50 余名徒弟,其中 15 名成长为高级技师,23 名成为技师,最年轻的徒弟袁玉已获 2025 年全国劳动模范。姚云鹏工作室培养出 1 名防水行业工匠,6 名防水修缮骨干,均获市防水防渗灌浆技术协会认证,为企业防水型技术人才储备打下坚实基础。由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杜炳明带头组建的工作室,培养出 2 名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安全与机械分会专家、3 名市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协会专家、2 名市市政行业专家。李云付工作室培养出 2 名市建委安全及应急管理专家,工作室在企业技术进步、管理升级、挖掘潜力、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工作室通过与市首批挂牌命名的五所“工匠学院”之一、集团所属建筑技师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实施“定向班”人才培养,定向招录学员 114 名,其中有34名来自贫困山区及贫困户家庭的学员顺利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分配到集团所属单位各项目进行顶岗学习和锻炼,实现年收入 8 万元以上,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四)创新“联盟”发展。一是深化四级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工会元素,建立以“集团工会 + 劳模工作室 + 工匠学院 + 农民工素质和技能提升站”的四级联动机制,在集团内部结成联盟体,共同开展创新创效,打破技术壁垒,突破技术瓶颈。组织技能人才在工匠学院开展培训,目前累积已完成两批次 50 名建筑产业工人培训,42 人获职业等级证书。后续将持续发挥集团 1 家全国级农民工素质和技能提升站示范站点,2 家综合站点的作用,择优从提升站点中选拔和培育优秀农民工加入工作室团队,从而推动农民工、工作室成员、职工的整体素质提高,不断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二是开展创新交流活动。工作室每年组织 1-2 次内外部示范交流活动,获得“五小”奖项 14 个。以破解施工生产难题为目的,分析和研究施工生产、工程管理、科技创新、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技术运用、工艺改造、管理运行等方面的难题,通过交流增进团队合作,为大量成果转化提供有利条件,在全集团营造钻业务、增技能、创效益的良好氛围,形成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三、多点开花,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一)成为展现新征程昂扬精神面貌的重要抓手。一是突出典型示范作用。近年来,工作室在全集团营造出良好创新创效和创先争优氛围,助力集团大力培养选树先进典型,累计获评全国劳动模范 1 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4 人、2024 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 1 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2 个、省部级劳模 2 人、市劳模和先进工作者 2 人、五一劳动奖章10 人、市最美产业工人1 人、市五一劳动奖状5 个、市工人先锋号 5 个。二是发出建工最强音。工作室自创建以来,涌现出一批如文娟、杨波、袁玉等全国党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代表、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等先进人物,部分同志推选担任各级工会系统代表,在中国海员建设工会全国常委会、市总工会等会议上,代表集团广大职工发声,在全集团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二)成为助力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驱动力量。一是自主创新成效显著。工作室围绕难点痛点领域攻坚克难,成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器”,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助力。截至目前,工作室累计完成调研课题 21 个、提出合理化建议 34 条、发明专利数 22 项,创新及攻关 63 项,创新成果转化 73 项,获得全国 QC 成果奖 3 项,市 QC成果奖345 项,取得直接经济效益3469.6 万元,节约生产成本4.02 亿元,为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劲动力。二是技术攻关成果突出。李云付工作室三项创新技术获“中国公路学会2023 微创新大赛”2 金1 银,推行的《桥梁建造智能化工厂建设与应用》项目获国务院国资委举办的首届“国企数字场景创新专业赛”三等奖,桥梁建造智能化工厂的推广应用有效解决建筑业传统场景的痛点难点,创造经济效益 7880 万元。姚云鹏工作室研发形成一套系统的屋面防渗漏综合治理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获得鲁班奖荣誉的农村商业银行(总行营业部)工程、青草背长江大桥等 100 余个综合修缮工程,推动防水修缮行业高质量发展。杨波工作室先后参与近 50 个行业重点工程建设,攻克解决了新能源材料焊接技术难题,并成功应用到 5 个新能源项目,为企业节资 2190 万元。同时,通过技术创新,为企业降本增效 4000 余万元。陈松工作室参与十余个重点工程建设,攻克解决了钢板冲孔网外防护应用技术等难题,并成功应用到 6 个在建项目,为企业节资 618 万元。文娟工作室每年加工近 2000 吨钢构件,年产值超 1800 万元,产品质量零缺陷。研究出H 型钢组合熔透焊缝门式自动焊双丝双弧的焊接工艺,制作成本节约近 8% ,制作精度提高近 10% ,为公司节约生产成本约 200 余万元。杜炳明工作室发明步履式行走三角挂篮等专利,为企业增收节支 400 余万元。三是助力创新成果转化。以工作室带动集团深入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活动,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产业创新新赛道。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在科技创新领域屡建新功,累计获得授权专利 804 项,其中发明 121 项,创国家、行业标准 57 项、地方标准 123 项、省部级工法 273 项,获科技进步奖 22 项,获国家级质量创优奖杯 54 个、省部级239 个,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效氛围。

(三)成为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重要途径。一是紧扣职业发展贯通环节。以集团三大“人才品牌”为依托,工作室进一步定目标、定方向、定举措,贯通“技能—技术”“技能—管理”两条横向发展通道,工作室 4 名带头人打通从正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到特级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发展通道,拓宽职业成长平台和发展空间,加强评价制度与用人制度衔接,成为集团发现、培养和储备人才的有力举措。二是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按照“把骨干培养成先进,把先进打造成骨干”的思路,持续加大对劳模、工匠、带头人的选评力度,不断提升技能人才整体素质。同时,加强工作室制度建设和层级体系管理,推进行业创新工作室联盟建设,不断探索跨行业、跨区域联动开展工匠交流、成果展示、技能竞赛等模式,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目标,不断为广大职工“搭平台、建舞台”。三是推动产改工作落地见效。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成立推进集团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专班,将工作室运行发展与市建筑企业培育自有工人队伍、校企合作等产改项目融合,整合力量、集智攻关,有效发挥技能人才队伍的推动作用,推动产改工作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