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韦春晖
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第三小学 546400
引言
小学高年级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数学知识由直观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传统的“讲授—练习”模式虽能保证知识的系统性,但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思维僵化。而问题导向教学法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有助于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则强调知识的整体性与结构性,打破课时限制,整合相关知识点,形成系统化学习路径。将问题导向教学法融入大单元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1. 问题导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与教学特征
问题导向教学法(PBL)起源于医学教育,并逐渐广泛应用于基础教育领域,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其核心理念在于“以问题为起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过程,以能力为目标”,强调通过真实或贴近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PBL 具有以下显著特征:它以学生中心,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注重过程导向,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而非仅仅关注最终结果;同时,PBL 倡导跨学科整合,问题设计常涉及多领域知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在大单元教学中,这种教学法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从“碎片化学习”向“结构化理解”的深刻转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教学案例设计:以“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大单元为例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重要内容,涵盖同分母分数加减、异分母分数加减、带分数运算及实际应用。该单元知识抽象,学生易出现“机械计算、理解不清”的问题。传统教学常以例题讲解为主,学生缺乏深度理解。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首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其次,培养学生能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教学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推理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
2.1 问题情境设计
为体现PBL 理念,教师设计了一个贯穿整个单元的“真实问题”:
“班级春游野餐计划”
在这个情境中,五一班计划组织一次春游野餐活动,全班需要共同准备食物。老师提供了一份详细的食物清单,包括披萨、水果沙拉和饮料。具体情境如下:
披萨:3个(每个平均分成8份)水果沙拉:5份(每份1/4盆)饮料:2.5升(每人0.25升)基于这个情境,教师设计了以下一系列问题供学生探究:
① 如果全班 32 人参加,每人能分到多少披萨?这个问题涉及同分母分数的除法运算,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与整数运算的关系。
② 水果沙拉共需多少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将多个分数相加,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③ 饮料是否足够?若不够,还需准备多少?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分数的加减运算,还结合了单位换算,考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④ 若小明带了1 又1/2 个披萨,小红带了3/4 个,两人共带了多少?这个问题通过带分数的加减运算,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运算的理解。
该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涵盖分数的加减、单位换算、实际应用等多个知识点,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
2.2 教学实施过程
2.2.1 问题导入,激发兴趣(第1 课时)
在课程的开篇,教师巧妙地利用春游活动的图片作为引子,生动地向学生提出了“班级春游野餐计划”的情境问题。学生们被引导着讨论如何公平地分配食物,自然而然地提出了“需要计算每个人能分到多少”的疑问,从而引出了分数运算的需求。教师并未急于直接讲解算法,而是鼓励学生采用画图、折纸等直观手段,亲自尝试解决“每人能分到多少披萨”的问题。这一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2.2 探究新知,建构算理(第2-4 课时)
随着“披萨分配”问题的深入,学生们在尝试计算 3÷32 (即3/32)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紧密联系。教师适时地引入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通过“分蛋糕”“切披萨”等富有操作性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分数的含义。在解决“小明和小红共带多少披萨”(1 又 1/2+3/4 )的问题时,学生们积极尝试运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们分享各自的解题策略,如“通分法”“化为假分数法”等。通过比较优劣,学生们深刻理解了“异分母分数加减需先通分”的算理,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2.2.3 合作探究,深化应用(第5-6 课时)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安排学生们分组设计“春游食物采购方案”。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需要计算总需食物量、人均分配量以及剩余量等关键数据。教师提供了数据表格作为辅助工具,学生们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并精心制作汇报 PPT。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进行验证,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2.4 总结反思,迁移拓展(第7 课时)
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各小组纷纷展示了他们的“春游食物采购方案”。在师生的共同评价下,学生们对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步骤、易错点以及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反思。最后,教师提出了一个拓展问题:“如果增加6 名老师,食物应该如何重新分配?”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们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为未来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问题导向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真实问题驱动,学生在探究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分数的加减法”教学案例中,PBL 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也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未来,教师应进一步优化问题设计,加强跨学科融合,推动PBL 在更多数学大单元中的深入应用,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何爰爰. 指向“问题提出”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 ,2022.DOI:10.
[2] 郑春珠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探析 [J].名师在线 ,2021,No.173(2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