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张旭晨
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215234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旨在将教学评价融入教学过程,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改进教学的有力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不仅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将从思考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小学数学;思考与实践
引言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正经历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深刻转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注重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强调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与评价反馈的有机统一[1]。然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仍普遍存在“三重脱节”现象:教学目标与学习过程脱节——某省调研显示,65%的教师未能将课程目标有效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与评价反馈脱节——78%的课堂评价局限于课后练习,缺乏过程性诊断;评价结果与教学改进脱节——60%的教师未建立基于评价数据的教学调整机制。这种割裂状态严重制约了数学教学的育人效能,亟待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
1.“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与价值
“教—学—评”一体化是当代教育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教学理念,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学、评三个环节的割裂状态,实现教学目标、学习过程与评价反馈的有机统一与动态协同。从内涵上看,一体化教学强调教学系统的整体性与协同性,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师教学的起点,也是学生学习的方向标和评价的依据,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具体而言,教学目标需要明确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学习活动则围绕目标设计,通过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而评价则贯穿教学全过程,既包括对学习结果的总结性评价,也涵盖对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通过即时反馈与动态调整,确保教学与学习的有效性。这种一体化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具备目标设计、任务开发和评价实施的综合能力,还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自我监控与反思,培养元认知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从价值维度看,“教—学—评”一体化能够有效破解传统教学中目标模糊、过程低效、反馈滞后等问题,通过目标导向的任务设计与嵌入式评价工具,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迁移应用;同时,动态化的评价反馈机制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改进依据,使教学决策更加科学化、个性化;此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学—评”一体化不仅是教学方式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体现了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深刻转型,为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2.“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策略
2.1构建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框架
构建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框架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化的目标分解、任务设计与资源整合,确保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与评价反馈的高度一致性。首先,在目标分解技术方面,采用“逆向设计”思路,从课程标准出发,逐级分解至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最终落实到具体的学习任务中。例如,在“数与代数”领域,教师可以将“发展运算能力”这一宏观目标细化为“理解运算意义”“掌握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等具体指标,再进一步分解为“两位数加减法”“分数四则运算”等课时目标,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指向明确的素养发展要求[2]。其次,任务设计策略强调学习任务与目标的精准对应,通过开发“目标—任务—评价”对应表,将抽象的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活动。例如,在“图形与几何”单元中,设计“校园平面图绘制”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实地测量、比例计算、图形绘制等环节,综合运用空间观念与测量技能,同时融入团队协作与创新设计等素养目标,使学习任务既贴近生活实际,又具有明确的评价指向性。此外,资源整合方法通过建立数字化资源库,按目标维度分类存储教学案例、评价工具与学习支架,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支持材料。例如,开发“目标导航式教案”,采用可视化流程图呈现目标达成路径,将“分数概念理解”这一目标分解为“分数意义”“分数比较”“分数运算”等子目标,并对应设计“分蛋糕”“分数墙”“分数应用题”等学习任务,同时提供配套的评价量规与学习支架,使教师能够清晰把握教学重点与评价要点。这种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框架不仅提升了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还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路径与支持工具,使其能够在目标导向下逐步发展数学核心素养。通过目标分解、任务设计与资源整合的有机结合,教师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主阵地。
2.2开发嵌入式评价工具
开发嵌入式评价工具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支撑,其核心在于将评价活动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通过诊断性、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工具的协同使用,实现对学习过程的精准诊断与有效促进。在诊断性评价工具方面,设计“前测—中测—后测”系列任务,能够及时识别学生的学习障碍并提供针对性支持。例如,在“分数概念理解”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分数概念理解诊断表”,通过前测了解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初步认知,利用中测诊断其在分数比较与运算中的常见错误,再通过后测评估教学效果,从而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形成性评价工具则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实时监控与反馈,开发“课堂观察量表”从参与度、思维深度、合作效果等维度采集过程性数据,能够帮助教师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例如,在“图形与几何”单元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校园平面图绘制”任务中的表现,记录其空间想象能力、测量技能运用情况以及团队协作表现,及时提供个性化指导[3]。总结性评价工具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考察,设计“素养表现任务”如“设计校园节水方案”,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考察其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还评估其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感。在“统计与概率”单元中开发的“数据侦探”评价游戏,通过模拟真实情境中的数据调查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在完成“校园垃圾分类数据分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统计图表的制作方法,还培养了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这种嵌入式评价工具的应用,不仅实现了评价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还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在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为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3结束语
“教—学—评”一体化的数学教学模式,通过目标、过程与评价的有机统一,有效破解了传统教学的碎片化困境。实践表明,该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为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范式,推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普及与优化。
参考文献:
[1]查琦玲.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逆向教学策略研究——以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为例[J]. 2024(1):163-165.
[2]张艳莉.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J]. 2024.
[3]陈鲤华.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 2023(7):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