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

作者

赵莉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十里铺初级中学 741200

杜威在上世纪初期提出“做中学”教育思想,并认为应根据学情善用校内外资源开展学习活动,这为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形成与推广奠定了基础。克伯屈研究得出“设计教学法”,该教学法的特点之一是引领学生围绕项目学习实践。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培育学生学科素养为导向设计学习活动,因为学生可在项目式学习中主动思考、自主实践、大胆创新,所以教师可通过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培育学生道德修养、政治认同、健全人格、法治观念、责任意识等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基于此,为了使学生能在教学实践中有更多收获,强化学科素养,教师需探究项目式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项目式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价值

首先,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领学生参与项目式学习活动可助力学生跨学科认知迁移,主要源于从理论上讲一切能完成项目的知识与技能都可以汇聚到一起,这就消除了道德与法治学科及其他学科之间的共育壁垒,学生能用已经获取的知识探索发现,并受项目驱动拓展探索范围,学习新知识,继而优化认知结构,这利于学生今后深入学习与持续成长;

其次,因为学习项目多种多样,所以学生能在项目驱动下了解国家政策、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在此前提下增强政治认同,强化法治观念,传承中华文化,提升道德修养,教师则可有效培育学生学科素养,进而落实课程目标;

最后,项目式学习模式有适宜性,教师可根据学情做出调整,如融入生活化教育理念、运用合作探究育人手段等,这使得多种理念与手段可高度集成、优势互补,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与发展[1]。

二、项目式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1. 明确学习项目,开发配套微课

项目能驱动学生学习实践,只有项目清晰、稳定,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就需要教师率先明确项目,凸显项目消除多学科协同育人壁垒的优势,进而开发项目配套微课,满足学生高效学习实践的需求。例如,教师在进行“丰富的社会生活”教学时,可以将“如何具备亲社会行为”视为项目,并统整利于学生了解本地多彩社会生活的网络资源(如广场舞视频)开发微课,使学生能跨媒介、多学科探究,了解本地社会生活及其特点、意义,还能探究社会、个人的关系与血缘、地缘等社会关系,依托各类关系体悟亲社会行为,立足实际探究亲社会行为培养举措,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遵守社会规则、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等,学生可在落实项目的同时增强道德修养、责任意识等素养,继而提高道德与法治项目式育人质量。

2. 组建学习小组,展开多元活动

在明确项目并开发配套微课的条件下,教师需凸显项目式学习模式的适宜性,根据学情、课程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多元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合力落实项目并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在进行“做守法的公民”教学时,可以将“在生活中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视为合作学习项目,并准备配套微课,同时组织学生参与生活实例分析活动,实例包括在小区遛狗不栓绳、谩骂他人、在公园里挖牡丹花等,用以营造生活情境,使学生可在情境内各抒己见,打造民主、开放的小组学习环境,共享学习成果,掌握法制知识以及增强法治意识,学生亦可用法律约束个人行为,在构建法治社会中贡献一份力量,这使得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活动更有意义。

3. 展示项目成果,布置课后作业

为了完善项目式学习模式育人体系,教师需在学生合力落实项目的条件下组织各组展示项目成果,进行多元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布置课后作业。例如,教师在进行“建设美好祖国”的教学时,可以将“了解国家发展,提出发展建议”视为项目,配套微课内容与科技创新、生态保护、文旅发展等方面有关,并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而后以组为单位分享提出的发展建议,教师对建议的可行性、创新性等进行客观评价、赏识评价、总结性评价。在此基础上,教师能发现项目式学习短板,如学生未能将个人生活实践与祖国发展联系起来,进而布置项目式作业,如分析个人生活实践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用以弥补课内学习短板,助力学生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2]。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应用项目式学习模式,构建“确立项目—多元实践—展示成果—布置作业”的项目式学习体系,使学生可获取道德与法治知识,增强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素养,继而有效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亚丽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跨学科项目式教学路径 [J]. 亚太教育 ,2025,(08):112-114.

[2] 张孟秋. 浅议项目式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12): 70-7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