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阅读思考
高燕茹
南安市第二小学
引言:
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民族精神与审美智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小学阶段需通过古诗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并强调“以学习任务群组织课程内容,注重真实情境下的语言实践”。然而,传统古诗文教学常陷入“读背默”的机械模式,学生虽能记忆诗句,却难以理解文化内涵,更缺乏将古诗文与现实生活联结的能力。
一、项目化学习下小学语文古诗文阅读的重要性
(一)激发深层兴趣,破解传统教学困境
古诗文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传统教学易陷入机械背诵的窠臼,导致学生兴趣流失。项目化学习通过真实情境驱动,将古诗文转化为可探究的实践任务。例如,学生围绕“古诗中的四季”主题,通过采集自然景物、绘制诗意画卷、编排情景短剧等方式,主动挖掘诗句背后的生活联结。这种“做中学”的模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在观察、创作与分享中感受古诗文的鲜活生命力,从而激发持久的学习热情。
(二)促进文化理解,构建精神传承纽带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库,但抽象的文字常使学生难以体会其精神内核。项目化学习通过角色扮演、文化体验等任务,帮助学生沉浸式理解文化内涵。例如,在“古诗中的家国情怀”项目中,学生通过模拟边塞将士的书信往来、创作《从军行》现代版歌词等活动,深刻感悟“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报国志向与“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结。这种情感共鸣使学生超越时空限制,将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为自身价值认同。
(三)培养核心素养,实现综合能力跃升
古诗文阅读需融合语言、审美、思维等多维能力,项目化学习为此提供了整合平台。例如,在“我的古诗新编”项目中,学生需完成“经典仿写—主题创作—诗集设计”全流程:仿写阶段锤炼语言表现力,创作阶段锻炼想象与逻辑能力,设计阶段提升审美与组织能力。项目成果展示时,学生既能自信朗诵自创诗作,又能清晰阐述创作思路,展现出语言表达、艺术审美与批判性思维的协同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项目化学习下小学语文古诗文阅读的实践策略
(一)以真实生活为锚点,设计驱动性任务
项目化学习需将古诗文与学生的现实经验紧密联结,通过设计具有真实性的任务激发探究兴趣。例如,在《悯农》教学中,教师可发起“古诗里的粮食故事”项目,要求学生调查家庭一周的粮食浪费情况,结合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设计节约倡议书。学生需分组走访食堂、超市,拍摄浪费现象照片,统计数据并分析原因,最终以海报、短视频或情景剧形式呈现成果。某项目组通过对比古诗描述的农耕艰辛与现代浪费现象,创作了《一粒米的旅行》动画短片,在校园展播后引发广泛讨论。此类任务促使学生从“读诗”转向“用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古诗情感与价值观的理解,同时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构建跨学科学习网络,深化文化认知
古诗文教学与科学、艺术、信息技术的跨学科融合,能构建起立体化的认知网络,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生机。以《村居》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古诗中的科学密码”项目,引导学生以“纸鸢飞行原理”为切入点展开探究:科学课上,学生通过制作简易风筝模型、模拟不同风向实验,直观理解气流与升力的关系,验证“东风”作为春季东南季风对飞行的助力作用;美术课上,学生结合诗句中“儿童散学归来早”的欢快场景,设计色彩明快、造型活泼的风筝图案,并运用传统纹样赋予文化内涵;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利用动画软件制作“风筝飞行原理”动态PPT,通过交互式演示呈现科学规律。最终,各小组以“风筝文化展”整合成果,某组学生不仅展示了实验数据与艺术作品,更通过对比《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西风”,揭示古诗中风向意象与地理环境的关联。这种探究让学生认识到,古诗既是文学瑰宝,更是古代科学家观察自然的智慧载体,从而在跨学科实践中深化文化认同。
(三)创设分层任务支架,支持个性化学习
针对学生能力差异,项目化学习需设计梯度任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挑战中成长。例如,在《静夜思》教学中,教师可设置“基础任务—进阶任务—拓展任务”三级支架:基础任务为仿写诗句,如“窗前路灯黄,疑是老师光”;进阶任务需结合自身经历创作《校园夜思》,并配插图说明;拓展任务则鼓励研究“月亮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撰写小论文或制作思维导图。某学生从仿写到创作,最终完成《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研究》手抄报,详细梳理了从《诗经》到唐诗中月亮的多元寓意。分层任务既降低学习门槛,又为学有余力者提供深入探究空间,实现“人人有参与,个个有提升”。
(四)搭建多元展示平台,强化成果价值感
项目化学习需通过公开展示赋予学生成就感,促进知识内化与表达提升。例如,在《春晓》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古诗新唱音乐会”,要求学生为诗句谱曲并编排舞蹈。学生需在音乐课上学习节奏编排,在语文课上推敲歌词押韵,在劳动课上制作演出道具,最终以班级为单位登台表演。某项目组将“春眠不觉晓”改编为轻快的童谣,加入鸟鸣采样与手势舞,演出后收到其他班级的模仿邀请。此外,教师还可通过校园公众号推送项目成果,或举办“古诗文创意市集”,让学生售卖自制的诗集、书签、文创产品。多元展示不仅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更使其感受到古诗文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从而激发持续学习的动力。
结语:
项目化学习的真谛,在于它赋予学生“文化解码者”与“精神传承者”的双重身份——他们既能用现代科学解构古诗中的自然密码,又能以艺术语言重构传统文化的表达范式,最终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将文化认同内化为精神基因,将核心素养沉淀为成长力量。当课堂延伸至生活场域,当知识融通于学科边界,古诗文阅读便真正成为滋养童心、点亮未来的文化之旅。
参考文献:
[1] 朱香莲 . 项目化学习下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开展策略 [J]. 华夏教师 ,2025,(11):102-104.D
[2] 毕延俊 . 项目化学习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活动设计 [J].华夏教师 ,2025,(08):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