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视域下小学运动特长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李雅洁
石家庄市石岗大街小学
(河北省体育科技研究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25WJ11)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时代背景下,小学阶段就接触体育训练的学生的教育教学越发收到重视。小学阶段作为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其语文素养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本文立足于小学运动特长学生的特殊学习需求,通过系统分析其“学训矛盾”的现实困境,探索其语文素养提升路径,力求实现语文学习与体育训练的协同共进。从教育学视角看,小学运动特长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时间碎片化”“内容专业化”“需求差异化”三大特征。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这些特殊需求,需要构建符合其发展规律的教学体系。通过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既能提升运动特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其专业发展,实现文化素养与运动技能的双向提升。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设计
基于运动特长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实际需求,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当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训练生活、贴近专业需求、贴近文化传承。通过构建实用性强、专业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教学内容体系,实现语文教学与运动训练的有效融合。(一)增加实用性教学内容。紧扣小学运动特长学生的学习生活,选择与其日常训练密切相关的主题。阅读训练中,除改编的“全红婵的成长故事”等体育名人故事,可加入《校园运动会观察日记》《班级球队训练花絮》等短文,文中细致描写起跑时的紧张、冲刺时的呐喊、队友间的配合等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画面中感受文字魅力。写作练习里,除训练日记,可增设“运动器材使用说明”写作,比如让学生为跳绳、篮球等器材写简易指南,注明“使用前检查绳索是否结实”“投篮时注意手腕发力角度”等;还可练写 “赛后小结”,要求用几句话总结比赛中的得失,像“今天接力赛掉棒了,下次要握紧接力棒,听准队友的提醒”。(二)注重应用语言要素教学。字词教学突出体育场景高频词,除“热身”“拉伸”,还要加入“起跑器”“计分牌”“折返跑”等校园常用词,可通过实物展示、动作演示帮助记忆。句式训练更贴合具体运动,用“一开始… 接着… 后来…”描述跳远过程:“一开始助跑加速,接着踏板腾空,后来屈膝落地”;用“有的… 有的… 还有的…”描绘体育课场景:“有的同学练跳高,有的同学踢足球,还有的同学做仰卧起坐”,让学生精准表达不同运动状态。(三)强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学唱改编的武术童谣“马步扎得稳,出拳有力量,踢腿快如风,收势气不慌”,边唱边模仿动作,感受语言节奏。背诵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等充满童真的体育相关诗句,讲讲古代孩子玩蹴鞠、荡秋千的故事,再让学生对比自己的运动项目,说说古今运动的异同,在传统文化浸润中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针对小学运动特长学生课余时间被挤占、学习时间碎片化的实际情况,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实现语文学习与体育训练的有机融合。(一)碎片化学习模式。针对小学运动特长学生每天放学后学习时间被训练挤占问题,开发“微学习” 模式。除了训练间隙的5 分钟字词闪卡练习,可制作双面闪卡,正面印“蛙跳”“冲刺”等动作词,背面配简笔画辅助记忆;就餐时播放的有声故事可精选“奥运冠军童年训练” 等短篇,每段 3 分钟左右,听完让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往返途中的成语接龙可限定体育主题,如“健步如飞”接“飞檐走壁”,并解释成语与运动的关联;热身时可穿插“动作猜词”游戏,一人做“压腿”“摆臂”动作,其他人猜词语,让碎片时间的学习更具趣味性。(二)情境化教学实施。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场景,将语文学习融入训练生活。校园操场地的标识牌可增加用法提示,如“跳绳:单摇时手腕发力,双摇需手脚协调”;模拟采访活动可设定“赛后采访冠军”场景,预设“训练中最难忘的事”“想对队友说什么”等问题;编写训练安全手册时,分组负责不同项目,如跑步组写“起跑前需检查鞋带”,跳远组写“沙坑需保持松软”,并互相纠错用词,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三)跨学科整合教学。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讲解“速度”时,结合数学“路程 ÷ 时间”公式,让学生描述“小明50 米跑了8 秒,速度比小红快”;讲“力量”时联系科学课“力的作用”,用“投铅球时手臂发力越大,球飞得越远”说明;写作训练中,让学生描述“拍篮球”的物理原理:“手掌拍击篮球时,球发生形变产生弹力,所以会反弹起来”,使语文表达与跨学科知识深度融合。
三、强化家校共育作用
通过完善教学资源、强化家校协同,形成 " 教学 - 训练 - 生活 "良性互动的支持,为学生语文学习创造最优条件。
(一)营造融合运动元素的家庭语言环境。家长应当巧妙地将语文学习融入孩子的运动生活,通过日常对话、休闲活动等自然途径,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升语言能力。可以围绕孩子的训练内容展开话题讨论,选择与体育相关的阅读材料,在家庭互动中有意识地渗透语文学习,使语言训练与运动生活有机融合。这种浸润式的教育方式既能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又能避免增加额外的学业负担。(二)建立灵活机动的学习支持机制。针对运动训练的特殊节奏,需要采取富有弹性的教育策略。根据训练和比赛周期动态调整学习要求,在赛事密集期适当降低学习强度,利用碎片时间开展高效学习。重点培养孩子自主管理时间的能力,帮助其平衡学业与训练的关系,形成规律有序的学习节奏。这种灵活的支持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学训矛盾,保障语文学习的持续性。(三)培养终身受益的综合素养。家庭教育应当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着眼于孩子全面素质的提升。通过运动与语文的相互促进,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清晰流畅的表达能力和善于观察的思维习惯。家长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认识到文化素养对运动生涯的长远价值,树立“文武兼修”的发展理念。这种着眼于未来的教育视角,能够帮助孩子在体育特长和文化修养上获得同步成长,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实施建议与展望
要特别注意保证体育特长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课堂上跟其他同学进度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每天课余学语文的时间不能少于普通同学的80% 。例如:把该做的语文作业分成“必须认真做的”和“抽空就能学的”,像写字、读课文这些重要的,固定在训练完之后用 1—1.5 小时专心完成,保证学扎实;像背古诗、记词语这些,就利用平时的碎片时间,比如早上刷牙时听听古诗,训练前等队友的空当想想跟“操场”有关的词,比如“跑道、跳绳、裁判”,利用零散时间形成较为完整的学习过程。
遇到比赛、集训这些特殊情况,需提前做好安排。比赛前一周少留点写的作业,提前进行课程预学;比赛的时候,趁休息时间看网络课程;比完赛回来,进行集中补课,列出知识点清单,让老师、同学帮忙讲解,别因为比赛把语文落下了,这样才能保证语文学习一直能跟上。
未来的研究,可以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的体育特长学生,区分学习语文的方式方法,比如练体操的孩子,多练练怎么把动作写细致;打球的孩子,多练练怎么把战术说清楚,这样教起来更有针对性。另外,设计研发方便的手机软件或者小程序,比如能对着手机说训练日记、自动帮忙改改写错的体育词的,或者扫一下运动器材就能出来相关词语和用法的,甚至可以做些跟运动有关的古诗小游戏,让学语文更有意思。最后,对这些特长学生的评价(结合学校期末考试),把语文能力和运动表现结合起来,比如运动成绩和训练日记写得好不好也算进去,最终通过语文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双向发力,实现学生文化素养的实质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