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阈下《会计电算化》课程项目式教学路径探索与实践
张小燕
山东省烟台市 烟台科技学院 265600
作者简介:张小燕,(1986年8月3日-),女,汉族,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产教融合。
课题名称:产教融合视阈下《会计电算化》课程项目式教学路径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化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会计领域正面临深刻的转型,在此背景下,《会计电算化》作为培育当代会计精英的关键课程,其重要性愈发显著。本文分析产教融合视阈下《会计电算化》课程项目式教学原则,论述项目式教学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产教融合;《会计电算化》;课程项目式;实践
作为教育与产业间的关键纽带,产教融合为《会计电算化》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奠定坚实基础。借助这一模式,院校能紧密贴合企业实际需求,将真实案例与项目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求学阶段即可体验职场环境,有效提升其实战操作与团队合作技能。因此,深入探究产教融合视角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项目化教学策略,对于增强会计教育的实用性与有效性,培育符合市场需要的高水平会计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产教融合视阈下《会计电算化》课程项目式教学原则
(一)理实一体原则
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实践中,理实融合原则倡导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技能培育的紧密联结。通过构筑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框架,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在课程配置上达成恰当均衡,譬如1:2的配比,保障学生在习得理论的同时,能即刻投入实践,以此深化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
(二)就业导向原则
产教融合环境下,《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项目式教学法需紧贴企业实际需求,优化教学内容与实施路径。教师应主动与雇主及行业组织进行沟通交流,把握行业前沿趋势与人才需求动向,据此精准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借助项目化教学手法,复刻企业真实的会计作业流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面对并尝试解决实际工作中可能遭遇的问题,从而锻炼其问题解决能力。
二、产教融合视阈下《会计电算化》课程项目式教学路径
(一)构建校企联合课程框架,细化会计电算化实战模块
在产教融合日益深化的现今,《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模式正面临创新与改革的迫切需求。遵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所倡导的“强化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融合教育与培训”原则,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
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师可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开发一系列贴近会计实务的项目化教学模块。以“会计账务处理”教学模块为例,教师可与企业协作,精选一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月度财务数据作为教学实例。在教学初期,指导学生分析企业业务特性,领悟其会计核算流程;接着,指导学生运用会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实操,涵盖凭证编制、账簿记录、账目核对及结账等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强调会计信息的精确性与全面性,并阐述会计软件在提升工作效率上的重要作用。为促进学生深入理解与应用所学知识,可安排小组讨论环节,模拟解决账务处理中可能遭遇的问题,比如数据输入失误、账簿不平衡现象等,并邀请企业会计师进行实地或远程指导,提供专业解决方案。采用这种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在实践中加深理论认识,还能提前适应企业工作环境,为未来职业生涯打下牢固基础。
(二)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
产教融合的本质在于促进教育与产业间的深度交融,而采纳企业真实情境作为教学素材,是实现此目标的有效策略。《会计电算化》课程应当充分发掘并利用企业的实际数据资源,借助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解决具体业务问题的实践中学习,进而培育其问题识别与解决的能力。这一做法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所倡导的“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的理念相契合。
以“企业成本管控与财务深度分析”为例,教师可与企业携手,获取其近一年来的成本明细及财务报表数据,作为教学分析的基础。首先,需引导学生领悟成本管控的核心价值,介绍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计算方法,以及会计软件在成本管控中的应用实践。随后,将学生分组,每组聚焦企业某一产品或服务的成本结构分析,运用会计软件进行成本核算、深入分析,并尝试探索成本优化的策略建议。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适时融入战略管理、绩效评估等相关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成本管控不仅是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更是其战略规划、绩效提升的重要基石。进一步地,各小组需依据成本分析的结果,结合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开展全面的财务分析工作,涵盖盈利性评估、偿债能力分析、运营效率考量等多个维度,并撰写详尽的财务分析报告。最终,组织模拟的财务汇报会议,各小组向由教师和企业代表共同组成的“模拟管理层”汇报其分析成果与建议,接受质询与反馈。通过这种深度嵌入企业真实场景的项目导向教学,学生不仅能精通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技能,还能在战略思维、分析判断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多方面获得提升,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设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实操技能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若干意见》中明确强调,需“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效对接”。针对《会计电算化》这类高度实践导向的课程,建立产教融合的实践培训基地,对于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职场氛围、有效缩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及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应收账款管理”教学内容为例,实践培训基地可精心设计一系列仿真项目,例如“优化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流程”。项目初期,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对当前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状况进行深入剖析,识别诸如回收周期长、坏账率偏高等关键问题。随后,组织学生分组研讨,运用所学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构思并实施针对性的改进方案,如增设自动催收提醒、优化催收流程设计等。在此过程中,实践培训基地不仅要提供必要的软件技术支持和真实数据资源,还应邀请企业财务总监或资深会计师进行现场指导,确保学生的设计方案既符合学术标准,又紧密贴合企业实际需求。通过此类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应收账款管理的核心技能,还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会计电算化工具,为未来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结语
产教融合视阈下,《会计电算化》课程项目式教学探索与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一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更是推动会计教育与时俱进、紧密对接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项目式教学法以其实战性、问题导向性等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直接面对并解决会计实务中的具体问题,从而培养出既懂理论又善实践的复合型人才。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建立,更是为学生搭建一座通往职场的桥梁,使他们能够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蒋雯.项目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营销界,2023,(20):137-139.
[2]李珏萱.MES教学模式在中职课程《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