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与其社会适应力提升的关联性分析
高明川 杨璧竹
沈阳大学体育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 110044
1 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的全面良好状态,强调社会适应力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维度。体育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更能提升参与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但这一功能常被传统“锻炼身体”的思维所忽视。
体育运动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学生通过参与不同角色、体验团队协作、培养规则意识、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从而提升合作、竞争等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活动的多样性、开放性和人际互动性,使其成为一种“社会活动游戏”,尤其集体项目更能锻炼人际规范与协作能力。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踏入社会后人生的成功与否。而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它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强健体魄、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起着特殊而独到的作用[3]。
2 大学生社会适应力
2.1 社会适应力的概念
适应力包括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两方面。心理适应指个体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能力,表现为性格特征和精神健康的平衡;社会适应则强调处理日常事务所需的社会技能与个性特质。社会适应力实质上是人们面对复杂社会环境时,在心理和生理层面主动调整,最终形成与社会协调共处的能力。这种能力使个体能够有效应对环境变化,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动态平衡。从学校来说,社会适应力是指学校或者专业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的能力以及适应未来自己本职工作的能力 [4]。
2.2 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涵义
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是指大学生在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后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改变自己以顺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主动寻找并创造条件从而达到自己较高目标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是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工作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和发展的具体体现。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① 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对不同生活条件与方式的适应 ; ② 对各种社会角色的适应,包括各种角色意识的形成以及对不同角色行为规范的掌握 ; ③ 对社会活动的适应,包括各种活动规则的掌握和活动能力的形成,如学习、交往、工作、休闲等能力的形成与发展[1]。
3 体育课对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影响
3.1 体育课程可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有些学校,体育课被文化课挤占或挪用,课时不能得到保证,一定程度上有碍学生的身心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6]。因此,教学中,在确保体育课课时的前提下,教师不能满足于单纯的运动技能培养,要把学生全体参与作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前提,发扬教学民主,结合学生需要,让学生拥有自由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使课堂形成一个民主的“微型社会”,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并发展其社会适应能力[2]。
3.2 体育课程对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体育活动通过集体练习为学生提供人际交往平台,培养团队协作、沟通及冲突处理能力。角色体验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责任,集体项目带来的身心愉悦有效提升社会适应力。这些经历对未来的社会融入至关重要。
3.3 体育课程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体育活动中的多样化运动项目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通过参与不同的体育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未来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实现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
3.4 体育课对于社会行为影响
体育运动给参与其中的学生提供了释放压力和自我的机会,培养了面对压力,极端环境中处理问题的能力。经常用体育运动的竞争价值取向来引导大学生,促使大学生不断适应,参与到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中,培养公平竞争行为,严格遵循规则,维护规则。也不断的在影响这大学生的社会行为[8]。
4 教学策略与建议
4.1 重视体育教学的质量与创新
为了最大化体育课程的效益,学校和教育者应当重视体育教学的质量与创新。通过精心设计体育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体育活动项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情境教学、游戏化教学等,以提高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2 注重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特点,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4.3 加强体育课程的与社会实践的融合
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应加强体育课程与社会实践的融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并融入社会。同时,这些活动还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5 结论
大学体育教学,集团体性、运动性、竟争性与协作性等一系列具有社会价值的活动形式于一体,为学生学习社会生活的经验与技能提供了尝试与实习的场所 [5]。因此,高校应重视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优化课程设计,加强集体项目教学和因材施教,注重体育与社会实践的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机会,全面提升其社会适应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进 .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影响及其因素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18):119-120.
2. 杨意清 . 体育对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培养 [J]. 湖南教育 (B版 ),2019,(11):58.
3. 邵建伟 . 综议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积极影响 [J].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 ,2019,(02):157-171.
4. 李海洋 . 基于社会适应能力视角的大学体育活动开展现 状 [J]. 当 代 体 育 科 技 ,2019,9(03):139-140.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9.03.139.
5. 钱江 , 刘行 . 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以大学生社会适应力为例 [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0,12(04):228-229.
6. 曹学锋, 吴洁. 体育课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实施途径研究[J].内江科技 ,2011,32(07):66+33.
7. 居杨 .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路径 [J]. 新西部 ( 理论版 ),2015,(08):160.
8. 江宇 . 体育课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J]. 新课程学习( 中 ),2014,(0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