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实践研究
李蕊
西安市曲江第五小学 710061
【正文】
一、研究概述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培养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课本剧作为一种融合语言实践、艺术表现和情感体验的教学形式,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实现" 文道统一",也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核心素养视角出发,探讨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策略,旨在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二、理论基础与内涵解析
(一)课本剧教学的理论基础
课本剧教学具有坚实的理论支撑。从建构主义视角看,它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建构的真实情境,符合维果茨基 " 最近发展区 " 理论所强调的社会互动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体验学习理论则进一步阐明,课本剧通过 " 具体体验 - 反思观察 - 抽象概念化 - 主动实验 " 的循环过程,实现了深度学习,课本剧中的角色扮演和团队合作正是社会互动的典型体现。
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分析:在语言建构方面,剧本改编和台词表达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在思维发展方面,角色分析和情节设计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在审美创造方面,表演过程提升了艺术表现力;在文化传承方面,经典文本的演绎增强了文化认同感。通过学习多次展开的“戏剧节”实践活动表明,编演课本剧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语文教学" 走向互动、走向生活、走向智慧"。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要求
语文课程因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成为开展思政教育的天然载体。教材中大量革命传统教育题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为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每一次的红色课本剧活动,使 " 红色基因一点点根植于学生的心田",验证了语文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三、融合路径与实践策略
在教学设计上,可采用 " 三维一体 " 模式:知识维度关注语文要素的学习,能力维度培养表演和合作技能,价值维度渗透思政教育。例如,在教学《孔融让梨》时,除了学习文言词语和复述故事外,可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会谦让美德,并讨论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题材选择与教学设计
1. 思政题材的挖掘与转化
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将革命传统、中华美德、民族团结等主题自然融入课本剧创作。例如,选取《清贫》《黄继光》等课文改编课本剧,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 " 身临其境 " 感受革命精神。校戏剧节的课本剧大赛中,《吃水不忘挖井人》《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节目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三维一体”教学模式
构建 " 知识 - 能力 - 价值 " 三维目标体系:知识维度关注语文要素学习,能力维度培养表演与合作技能,价值维度渗透思政教育。例如《孔融让梨》教学中,除语言学习外,可通过角色体验引导学生理解谦让美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二)教学实施与过程指导
1. 情境创设与角色体验。
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在《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中,学生通过表演深刻体会到 " 享受现代生活便利时,不能忘记前辈为此做出的努力"。
2. 学生主体与教师引导。
改变传统" 教师主导、学生被动" 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经验表明,应让学生全程参与剧本创作、角色分配和表演设计,避免成为" 会说话的道具"。
3. 跨学科协同育人。
整合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资源,提升课本剧的艺术表现力。通过开发《我爱戏剧》校本课程,将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与红色教育有机结合。
四、课本剧教学的实施策略与案例分析
有效的课本剧教学需要系统的实施策略。在准备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适当文本,低年级以童话、寓言为主,高年级可尝
试经典文学作品。分组时应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实现优势互补。
(一)红色课本剧《清贫》的教学实践
执教《清贫》时,引导学生将散文改编为情景剧。学生通过研读剧本、角色扮演,深刻体会方志敏烈士 " 矜持不苟,舍己为公 " 的革命气节。这种" 以情动人、以剧化人" 的方式,使抽象的价值观变得具体可感。
(二)传统文化课本剧《将相和》的创新设计
教学《将相和》时,分小组创编《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剧本。学生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的细腻刻画,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表现得淋漓尽致,实现了文学形象的重构与价值内化。
(三)跨学科课本剧《草船借箭》的综合实践
校戏剧节,五年级学生表演的《草船借箭》,不仅展示了古代智慧,还融入了数学、科学等学科元素。通过计算箭支数量、分析气象条件等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五、挑战与对策
(一)实施过程中的主要挑战
1. 课时与资源限制。
课本剧排练需要大量时间,与常规教学存在一定矛盾。部分学校因场地、道具等条件不足,影响活动开展。
2. 教师专业素养欠缺。
许多语文教师缺乏戏剧专业训练,在剧本改编、表演指导等方面力不从心。
3. 家长认知偏差。
部分家长认为课本剧 " 耽误学习",支持配合度不高。
(二)应对策略与发展建议
1. 课程整合与资源优化。
将课本剧与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后服务等结合,提高时间利用效率。通过红色绘本阅读社团,实现语文与思政课的有机融合。
2. 教师培训与专业支持。
开展戏剧教学专题培训,组建跨学科教研团队。学校通过校本研修,提升教师的课本剧指导能力。
3. 家校协同与成果展示。
通过开放日、艺术节等活动展示课本剧成果,改变家长观念。
六、课本剧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在评价反馈环节,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关注语言表达和表演技巧等显性指标,也重视团队合作、情感态度等隐性素养。可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通过 " 表演记录卡 "" 成长档案袋 "等工具记录学生的进步。
(一)多元化评价机制
建立涵盖语言表达、情感投入、团队合作等维度的评价量表,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在课本剧教学中,通过 " 表演记录卡" 跟踪学生的成长轨迹。
(二)教学反思与持续优化
教师应定期总结教学效果,针对问题调整策略。通过" 以演促学、寓教于乐 " 的方式,使课本剧成为提升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课本剧教学成功的关键。评价应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补充。可以设计包括 " 语言表达 "" 情感投入""创意表现""团队合作"等维度的评价量表,采用星级评定方式。
七、结论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通过情境创设、角色体验和合作学习,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同时实现了思政教育的潜移默化。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不同学段课本剧教学的差异化策略,以及信息技术支持下课本剧教学的创新模式。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在实践反思中完善课本剧教学方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儿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胡凯佳. 人教版小学语文”红色课文”篇目编选回顾与展望[J],《课堂内外(初中版)》;2024(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022 年版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