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创新及管理措施

作者

向秋卓玛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谢通门县卡嘎镇便民服务中心 西藏日喀则 858900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作为凝聚社会共识、培育文明风尚的重要载体,其重要性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在城镇化加速、人口流动频繁、信息技术迭代的复杂背景下,基层文化服务长期面临资源分布不均等结构性矛盾,导致部分地区的文化设施闲置化、群众参与度低迷等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国家层面持续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明确要求以创新驱动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强化基层文化治理能力。因此,如何通过理念更新、技术融合、制度重构与管理优化,破解基层文化工作的现实困境,已成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创新及管理面临的难点与困境

(一)资源覆盖不均衡与供给结构失衡

基层文化资源在城乡间、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偏远地区及老旧社区的文化设施陈旧短缺,活动经费长期捉襟见肘。数字化服务覆盖率远低于发达区域,形成明显的文化服务洼地,同时现有资源配置存在重硬件轻软件倾向,大量文化场馆局限于基础开放功能,缺乏常态化、特色化的内容运营支撑,导致设施利用率与群众获得感脱节,资源闲置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并存,进一步加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碎片化与低效化问题 [1]。

(二)人才队伍断层与专业能力滞后

基层文化机构普遍面临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年龄结构老化、知识更新缓慢等困境,现有工作人员多身兼数职,难以系统开展文化策划与组织工作。尤其在数字化传播、艺术创作、项目管理等新兴领域存在明显能力短板,加之基层文化岗位吸引力不足,培训机制缺乏针对性,导致文化服务创新长期受限于人力资本薄弱这一根本性制约,专业化、可持续的服务升级难以实现。

(三)内容形式同质化与需求响应失灵

当前基层文化活动仍以传统歌舞汇演、节庆仪式等单一形式为主,内容设计缺乏对地域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未能有效对接青年群体、新市民、老年人群等细分对象的差异化需求,文化产品供给与群众真实兴趣之间存在显著错位。尤其在社区文化营造、沉浸式体验、跨界融合等创新领域探索不足,使得文化参与沦为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创造,削弱了群众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四)管理机制僵化与协同网络缺失

基层文化工作长期受条块分割体制束缚,文化站、社区中心、社会组织等主体间缺乏有效联动,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机制尚未贯通。多头管理导致服务重复与盲区并存,考核评价体系过度侧重活动场次、参与人数等量化指标,忽视服务质量、创新价值与社会效应等质性维度,加之社会力量参与渠道不畅,市场机制引入有限,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生态体系远未成熟,制约了文化创新活力的系统性释放。

二、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创新及管理优化措施

(一)资源精准化配置与动态管理机制构建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文化资源调配体系,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绘制区域文化热力图与需求光谱。通过社区议事会、线上问卷、文化消费行为追踪等多维度调研手段持续捕捉群众真实文化诉求,推动设施、资金、项目向服务薄弱区域倾斜投放,同步实施文化设施效能评估与动态调整制度,引入第三方机构定期开展服务半径覆盖率、群众满意度等核心指标监测,对长期闲置空间进行功能转型或托管运营,鼓励将社区闲置物业改造为微型文化聚落。探索“公益 + 市场”的混合供给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赞助、低偿服务等方式拓宽资源渠道,设立文化资源流动基金支持跨社区设备租赁与内容共享,确保硬件投入与内容运营经费的协同增长,形成资源供给的自我造血与循环更新能力,最终构建起动态响应、弹性适配的资源配置生态。

(二)人才梯队培育与专业赋能体系完善

构建分层分类的基层文化人才库,设立专项激励基金吸引文艺骨干、退休教师、非遗传承人等群体参与社区文化服务,实施“文化社工+ 志愿者”双轨培育计划,联合高校开设短学期实践课程与在线技能工坊,开发涵盖活动摄影、短视频制作、非遗数字化等模块的标准化培训课程包。重点强化数字化工具应用、创意策划、跨文化沟通等现代服务能力,建立文化岗位职称评定与职业发展通道,将社区文化服务年限与成果纳入职称晋升评价体系。通过设立文化名家工作室、创新项目孵化器等载体,建立省级文化导师团下沉指导机制,为基层工作者提供持续的专业成长与价值实现平台,同步完善志愿者星级认证与积分兑换制度,构建老中青三代传帮带的人才共生网络。

(三)内容供给侧改革与参与式创作激活

推动文化服务从“统一配送”向“在地生长”转型,设立社区文化基因挖掘专项,支持基于方言、民俗、手工艺等本土元素的当代化表达,开发“菜单式 + 订单式”服务清单。建立季度需求征询与年度项目库更新机制,针对青少年群体引入剧本杀、文创市集、国潮音乐节等新场景。为中老年群体定制健康文化、数字反哺、代际共学等特色模块,搭建开放式创作平台,设立社区文化创客空间配备基础创作设备与数字编辑工具,鼓励群众通过众筹策划、艺术共创、自媒体传播等方式深度介入内容生产。建立原创作品知识产权保护与转化通道,设立年度优秀创作项目孵化基金,推动优秀社区文化作品进入区域巡演与数字云展平台,形成“群众主导—专业赋能—社会协同”的可持续内容生态,实现文化服务从单向输送到多维共创的本质跃迁。

(四)治理结构优化与多元协同网络贯通

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县域文化治理共同体,由宣传部门牵头建立文化、民政、教育等多部门联席议事机制。制定权责清单厘清基层文化站、社区居委会与社会组织的职能边界,建设区域性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设施预约、活动发布、人才调度的全域贯通,开发集资源地图、需求征集、项目公示于一体的数字化治理系统,改革考核指标增加服务创新性、群众满意度、社会影响力等权重,引入文化服务“好差评”实时反馈机制与整改跟踪闭环。通过公益创投大赛、文化PPP 项目库等方式撬动企业、基金会等社会力量参与,制定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服务准入标准与质量监管规范,建立文化服务社会效益评估模型与风险防控预案,探索文化服务积分银行实现政企社资源兑换,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自治的立体化治理格局,最终形成目标协同、利益共享的基层文化治理新范式 [2]。

总结

综上所述,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与管理优化,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重构与治理生态的重塑。当前实践仍面临区域发展差异、数字鸿沟、制度惯性等多重挑战,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文化大数据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深度融合,深化县域文化治理共同体建设,完善文化服务社会效益的量化评估体系,特别是在人口结构变化、技术伦理约束、文化安全边界等新变量交织的背景下,基层文化工作既要坚守公益普惠底线,又需激发市场与社会创新活力,持续优化政策工具箱与实施路线图,最终实现文化服务与基层治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螺旋式互促共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1] 林晓飞 . 简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管理研究 [J]. 黄河 . 黄土 . 黄种人 , 2021, (05): 28-29.

[2] 潘亚敏 . 基层群文工作的创新路径与管理探讨 [J]. 文物鉴定与鉴赏 , 2020, (16): 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