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作者

邓小虎

湖北省潜江市高石碑一中433100

引言

问题驱动教学法以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为核心,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来建构物理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显著优势。初中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问题驱动能有效激发认知冲突,促进深度思考。该方法强调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主体地位,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经验产生联结,不仅提高学习兴趣,更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为解决传统物理教学中 " 重知识轻能力 " 的问题提供了实践路径。

一、基于问题驱动的课程设计方法

问题驱动的课程设计关键在于把握 " 问题 " 的质量与系统性,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提炼核心概念与关键能力,将其转化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序列。在设计过程中,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构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阶梯,比如在 " 浮力 " 教学中,可以从 " 为什么木头能浮在水面 " 的生活问题入手,逐步过渡到 " 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 的定量探究,最终引向 "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海面 " 的工程应用问题。问题设计要兼顾开放性与指向性,既不能过于宽泛导致学生无从下手,也不宜太过封闭限制思维发散,最佳状态是使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适当引导就能自主探索解决。同时要考虑问题的可验证性,确保在课堂条件下能够通过实验或推理获得明确结论,这样既保持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又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良好的问题序列应该像一条隐形的线索,自然地串起整节课的知识脉络,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完成知识建构。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途径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需要教师善于从多维度挖掘素材,生活化情境是最易引发学生共鸣的切入点,例如将 " 惯性 " 概念与公交车突然刹车时乘客身体前倾的现象联系,或将 " 压强 " 知识与书包背带宽窄的选择挂钩。这类源自真实生活的问题能立即激活学生的前概念,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实验情境则更具物理学科特色,通过设计对比性演示实验制造认知冲突,如用纸片盖住装满水的杯子倒置后水不流出的现象,自然引出大气压强的存在性问题。故事情境和科技应用情境也很有价值,前者通过设计情节引入问题,后者则结合现代科技发展设置挑战性任务。无论采用何种情境,都要确保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避免为情境而情境的形式主义,理想的情境应该具备三个特征:能引发真实困惑、与物理概念密切关联、在课堂条件下可探究。同时要注意情境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合理运用实物展示、视频片段、模拟动画等手段增强感染力。

三、小组合作解决物理问题的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是实施问题驱动教学的重要载体,其组织形式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与深度。合理的分组要考虑异质性与互补性,将不同认知风格和能力特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通常 4-6 人为宜,确保每个成员都能贡献独特视角。角色分配应当明确而灵活,设组长负责统筹协调,记录员整理讨论要点,发言人汇报成果,实验员操作器材,但要注意定期轮换避免固化。问题分解是合作成功的关键,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将复杂问题拆解为若干子任务,比如探究 " 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 " 时,可分为变量识别、实验设计、数据收集、结论推导等环节,由不同小组并行研究不同变量再整合成果。合作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交流机制,采用 " 思考 - 配对 - 分享 " 等结构化讨论技术,确保每个成员充分参与。教师还需培养小组自主管理能力,通过制定合作公约、设置过程性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质疑、辩护和达成共识,最终使小组不仅是形式上的集合,更成为思维碰撞的共同体,在协作中深化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的引导把控

教师在问题驱动课堂中的引导艺术直接决定教学成效,需要精准把握介入时机与程度。在问题提出阶段,要通过追问和反诘帮助学生澄清问题本质,比如当学生提出 " 为什么重的物体下落快 " 时,引导其思考 " 快慢由什么决定 " 来聚焦问题关键。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像支架一样提供适时支持,对思路受阻的小组给予启发式提示而非直接答案,如研究电路问题时提示 " 从电源正极出发跟踪电流路径 "。当讨论偏离主题时,要用聚焦性问题将思维拉回正轨,同时保护学生的创新想法。难点突破阶段,教师需要准备 " 问题急救包 ",针对常见误区设计引导性问题链,比如理解浮沉条件时,通过 " 浸没体积与排开液体关系 "" 重力与浮力大小比较 " 等问题序列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课堂总结环节要超越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提炼物理思想方法,形成可迁移的解决能力,最后通过拓展性问题将探究延伸到课外,保持思维的连续性。

结束语

问题驱动教学法为初中物理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其实施效果取决于问题设计的科学性与教学组织的合理性。该方法不仅提升课堂互动质量,更关键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使知识获取过程转变为思维发展过程。随着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深入,问题驱动教学将在物理课堂中展现更大价值,但需注意避免形式化问题设计,真正发挥其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蒋卫华 . 问题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J]. 新校园 ,2025,(07):69-70.

[2] 蔡艺蓉 . 基于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初中物理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J].试题与研究 ,2025,(18):129-131.

[3] 郭秀秀 . 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N]. 科学导报 ,2025-06-25(B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