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方文献在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价值与整合策略研究

作者

刘红艳

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 10079

地方文献涵盖了特定区域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和精神风貌等,是了解该区域的百科全书。图书馆作为收集和整理地方文献的重要场所,除了保障地方文献的完整之外,更重要的是突显地方文献的文化和历史底蕴,促进发扬和传承。在新发展阶段,图书馆资源建设涉及到数字化管理,强化地方文献在图书馆数字资源中的建设是时代赋予图书馆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

一、地方文献的定义与特点

(一)地方文献的定义

地方文献是指某一地区全部信息资源的整合,包括但不限于图书、照片和薄籍等多种记载形式,其本质在于揭示该特定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群体活动方式等。通过地方文献可以了解到该地区内的历史、风俗民情和文化特色等情况,是具备鲜明特色的地方百科全书。

(二)地方文献的特点

资料性。地方文献最显著的特征即为资料性,通过出版物、书籍和地方志等多种载体,人们可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特色及山川河流等情况。地方文献并没有统一的呈现标准,只要能反映当地发展及特色即可。

地域性。地方文献另一鲜明特征即为地域性,仅代表当地的地理特征、山形地貌、语言文字和风土人情等,同时还对该区域的历史发展和现代建设等进行总结,具备浓厚的地域特征。

史料性。地方文献中涵盖了大量当地的历史发展资料,其中以地方志、族谱、契约文书和官府档案等一手史料未经系统性修改,能够直接反应特定时期的社会状况,具备极强的学术研究价值。此外,地方文献还可以填补正史及官方文献的空白,深层次揭示该地区某一时刻的时代特征。

系统性。通常来说,地方文献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记录,如自然地理、人文风貌和资源物产等。从地方志或大事记上呈现历史沿革,从经济、政治和文化角度来表现社会发展等……官方文书、民间契约、建筑铭文和民歌谚语等不同的地方文献载体构建了完整史料群,具备极强的系统性 [1]。

二、地方文献在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必要性

(一)区域经济开发的重要信息资源

新时代经济发展背景下,各个地区都在积极寻求适合当地的特色发展路线。以地方文献为信息基础进行研究开发,为当地经济发展寻求可持续路径。例如地方文献中的经济史料可以为区域发展规划提供参考,而方志中的物产记载可以识别出当地的优势产业,为区域经济发展做特色定位。再者,非遗文化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等……地方文献的数字资源建设,可以将区域性历史知识转化为生产要素,为经济发展做支撑。

(二)经济决策与科研的依据

地方文献中记载了大量原始资料,能够帮助地方政府制定出切实的经济政策。物产记载和赋税档案可以揭示传统产业的兴衰周期,而在古籍中记载的传统技艺可以为当地开发新型旅游业提供支撑[2]。此外,地方文献有利于经济史研究,并为其他学科研究提供参考。

(三)编史修志的重要史料

地方文献是了解某一地区的百科全书,其中涵盖了该地区的历史发展、风土人情和精神风貌,为后世编史修志提供原始资料 [3]。读者可以从契约文书等载体中修正历史,重新建构历史认知;也可以向数字化修志转型,利用地方文献等更新工作模式。地方文献在现代编史修志中已经成为核心要素,推进数字化资源库建设。

三、地方文献在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有效整合途径

(一)做好文献收集,制定建设标准

地方文献在图书馆数字资源中的建设,需要立足于当地特色,通过科学的文献整合收集方式,并制定相应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库建设标准,使得保护文化的时服务现代城市发展。通常来说,一个地区的地方文献来源广泛,需要从多个源头进行收集,建立综合文献体系:首先可以从该地区档案馆或各区地方志来收集之前的政府档案;从该地区图书馆等文化机构来收集特藏;从高校或科研机构收集社会发展史等。根据收集到的地方文献进行专题化建设,以此突出地区特色:依据政府档案等梳理发展史,便于历史文化研究;依据红色手稿等建立红色文献库,促进爱国主义教育;依据地区协同发展政策文件等进行城市治理指导。

在建立综合文献体系后,针对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制定标准。其中,最基本的是建立数据规范,如题名、责任者、出版 / 形成时间、地点、关键词;依据古籍、档案、照片和音频等不同文献类型来进行分类,并注明完整的版权信息。在此基础上,可以依据历史发展、任务关联和地理位置等信息将文献立体化,如老舍的丹柿小院、鲁迅的八道湾胡同等。

(二)梳理工作流程,加大建设投入

地方文献在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整合需要系统化的工作流程和可持续的投入机制。依据目前的工作情况,图书馆需要建立科学化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并建立智能化管理平台,促进工作效率提升。例如,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明确“文献接收 - 消杀 - 建立数据库 - 数字化扫描 -OCR 识别 - 内容标引 - 质量审核 - 入库发布”的加工流程;积极开发数字化工作平台,实现基于文献类型自动分配任务等;此外,根据文献类型建立专项流程:如针对音像资料建立“降噪 - 数字化 - 语音转写”流程、针对古籍文献设置“纸张修复- 脱酸处理- 无接触扫描”流程等。

此外,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图书馆需要从多个角度筹措资金,利用政府财政专项、社会资本和对应的文化基金等来提高资金投入。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吸引相关专业人才入职,为员工设置合适的晋升通道;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要求员工参加年度专业培训;积极推进与大学之间的相关合作,引导工作人员通过“数字文献管理”等校园课程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加大图书馆基础设施投入,为其配置大型硬件并部署存储系统等。

(三)整合数字资源,完善保障体系

系统化整合数字资源,建设创新性保障体系,形成地方文献数字资源建设新模式,是现阶段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路径。例如,可以围绕某地区构建全域数字资源体系。可以依据社区、区级和市级三个级别来整合资源,也可以从政务文献、文化资源和社会数据等多个系统实现资源融合。

建立全维度保障体系。制度上建立相关的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办法、绝密 / 限制 / 公开三级文献分级保护制度等。加大图书馆数字资源安全防护力度,建立多级别安全体系、文献水印追踪系统等。完善服务体系,为不同的场景制定合适的服务,如为中小学开发 VR 版《中国建城史》课程;针对线下端、手机端和云端制定智慧化服务,如针对手机端开发“地区记忆”类小程序、针对线下端建设图书馆文献数字墙等。

结语:

综上所述,依托地方文献进行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借助地方文献的特点及优势,通过收集文献、梳理工作流程和整合数字资源等,确保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资源系统建设的顺利铺展和实施,为后续经济开发和决策、科学研究和编史修志等提供参考和论据,实现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曹彩 . 信息时代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研究 [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1,43(04):155-159.

[2] 仇家倞 . 论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资源平台建设 [J].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07,(03):70-71.

[3] 王荟, 肖禹. 地方文献数字资源库建设——依托馆藏特色资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服务 [C]// 中国图书馆学会 . 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论文集(2006 年卷).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2006:23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