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化技术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

作者

李郁 孙浩 刘亮军 任加敏 庄旭东 顾怡乐

1 李郁 庄旭东 宿迁市新沂河调度工程管理处 2 孙浩 宿迁市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心 3 刘亮军 宿迁市节约用水管理服务中心 4 任加敏 宿迁市防汛物资储备管理中心 5 顾怡乐 宿迁市淮西水利工程管理处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化技术已广泛渗透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和运行中,成为提升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和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工具。智能化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还推动了水资源调度、设备监控与维护等方面的创新。本文重点探讨了智能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中的应用,涵盖数据采集与处理、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自动化控制系统及物联网技术等。通过分析在水利工程中的实际案例,本文总结了智能化技术在提升水资源管理效率、优化运营成本、保障水安全等方面的成效。同时,文章还指出了智能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技术标准缺乏、数据安全问题、技术人员短缺等,并提出了应对策略。最后,文章展望了智能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未来发展的方向,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化技术将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智能化技术;水利工程;水资源管理;自动化控制;物联网

引言

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是确保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安全分配的关键,传统的水利管理方式已逐渐暴露出信息处理滞后、调度效率低、设备维护困难等问题。进入21世纪,智能化技术的兴起为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和运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智能化系统能够在水利工程中实现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提升水资源调度的效率,确保水工程设备的安全运行,降低维护成本,并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然而,尽管智能化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仍面临着技术、人才和成本等方面的挑战,因此,研究智能化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智能化技术概述与发展背景

智能化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手段,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及运行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智能化技术的核心在于实时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与处理、决策支持与自动控制。通过这些技术的集成,水利工程管理能够实现精确的监控和高效的调度,从而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整体运行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智能化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变得愈加广泛。智能化技术的引入,使得水利工程的管理方式从传统的人工操作转向基于实时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不仅大幅提高了管理效率,还有效减少了人为失误。进一步推动了水利管理模式的创新与转型,促进了智能化水利系统的构建,如智能化调度和自动化控制等。这一发展趋势不仅优化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提高了水利基础设施的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智能化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尤其在水资源调度、设备监控与运维管理方面,智能化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智能化技术通过实时采集水利设备运行状态和水资源使用情况的数据,能够实时监控水源、供水系统及水质情况,为水资源的调度和管理提供精准数据支持,优化了水资源调度方案,提高了用水效率和分配的合理性。例如,智能化调度系统可以根据水库水位、流量等实时数据,智能调整水资源的分配,有效应对突发水情或干旱状况,确保供水安全。在水利设备的管理上,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进行故障预警,减少人为误差和设备故障率。通过自动检测和自动调整的技术,水利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更加高效,降低了故障率和停机时间。此外,智能化技术还在水质监测、水资源保护和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对水质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智能化技术能有效监控水质变化,及时发现水质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三、智能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的实践案例

智能化技术在多个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在水库、供水系统和水质监测领域。在某大型水库建设项目中,通过物联网技术对水位、流量和水质等关键数据进行实时监测,系统能及时捕捉到水库的运行状态。结合数据分析,智能系统能够优化水资源的调度和分配,不仅提高了水资源使用效率,还保证了水库的稳定性和安全运行。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引入,水库管理人员能够精准掌握水文数据和预警信息,及时调整运行策略,避免因异常气候或人为疏忽引发的水灾事故。

在城市供水系统中,智能化技术通过对供水管网和水处理设备的智能化监控,提升了供水的稳定性和水质保障。通过对管网的实时监测,能够即时发现水管漏水、设备故障等问题,从而避免了停水事故或大规模水污染事件的发生。此外,通过智能化设备的预警系统,供水部门可以快速响应,及时调整供水量,确保居民日常用水的需求不受影响。在水质监测方面,结合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技术,水质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变得更加精准,能够实时监控水源中的有害物质和污染物水平,确保水质的安全和可持续性。这些实践案例表明,智能化技术在水利工程中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效率,确保水资源的安全与优化利用。

四、智能化技术应用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尽管智能化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潜力巨大,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技术标准、数据安全和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难题。首先,技术标准的不统一是智能化技术应用中的一大障碍。水利工程涉及多个学科和技术领域,而不同地区和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标准差异较大,导致技术系统难以统一集成,且跨区域的协作也变得更加困难。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直接影响了系统的兼容性与可扩展性,限制了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效益提升。

其次,数据安全问题也成为智能化技术推广中的关键难题。随着水利工程中大量敏感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如何保护这些数据免受泄露、篡改或滥用,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数据泄露不仅会导致经济损失,还可能引发水资源调度失误、设备故障等安全隐患,影响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因此,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尤其是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成为了推动智能化技术的瓶颈之一。

另外,技术人员短缺也是制约智能化技术应用的一个瓶颈。智能化技术的实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包括数据分析师、设备维护人员以及系统集成工程师。然而,目前许多地区和企业面临相关技术人员的缺乏,现有的培训和人才储备机制远远不能满足智能化应用的需求。因此,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已经成为确保智能化技术在水利工程中成功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智能化技术在水利工程的推广和应用将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提升水资源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

五、结语

智能化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水资源管理、设备监控和水利工程的整体效率。通过数据采集、自动化控制、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水利工程的管理模式正在向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优化了资源配置,提升了管理水平,保障了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然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仍面临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安全隐患和人才缺乏等挑战。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智能化技术将在水利工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动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孟虹隐.智能化技术在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水上安全,2024(14):61-63.

[2]蔡晓峰,姚远.大数据技术在配电网运行管理中的发展与运用分析[J].电气技术与经济,2024(04):216-217+220.

[3]李梦轩.水库工程管理中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管理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31):64-66.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3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