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长期便秘会诱发肿瘤吗? 肛肠科医生教你预防策略

作者

邵智勇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肛肠科 陕西咸阳市 712000

长期便秘与肿瘤的关系

核心答案:长期便秘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的一个风险因素,但并非直接唯一的致癌原因。它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警示信号”。

目前的科学研究和医学界观点如下:

1. 间接增加风险:理论认为,长期便秘意味着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这会导致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如次级胆汁酸、氨、酚类等致癌物)与肠黏膜的接触时间延长,从而可能对黏膜细胞造成持续的刺激和损害,增加细胞癌变的可能性。

2. 肠道环境改变:便秘常伴随肠道菌群失调。有害菌增多可能产生更多致癌物质,而益生菌减少则削弱了其保护肠道和抑制肿瘤的作用。

3. 炎症促进:干硬的粪便可能摩擦损伤肠黏膜,引发慢性炎症,而慢性炎症是很多癌症的温床。

4. 研究证据:一些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长期慢性便秘人群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比正常人群略有升高。但也有研究认为两者是伴随关系而非直接的因果关系。通常,便秘与不健康的饮食(低纤维、高脂肪)、缺乏运动等致癌风险因素是共存的。

结论:虽然不能简单地说“便秘直接导致肿瘤”,但它是一个明确的健康风险信号,提示您的肠道环境不健康,需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以降低远期风险。

长期便秘与大肠癌(结直肠癌)之间的关系在医学研究中尚未完全明确,但目前的证据表明长期便秘可能轻度增加结直肠癌风险,但并非直接诱因,这种关联主要源于共同的危险因素,如低纤维饮食、久坐不动等生活方式,以及由此引发的代谢异常。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便秘可能只是一种肠癌的早期信号,对于长期便秘者需加以重视,避免延误诊断治疗时机。因此,防治便秘对预防大肠癌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大肠的各种良性、恶性肿瘤均可引起便秘,尤其是结肠与直肠癌,便秘是其最早出现的症状。由于大肠癌病死率很高,尤其是中老年人便秘患者应提高警惕,当出现便秘同时出现疲倦、消瘦、低热、腹泻和便秘交替症状,伴有脓血和不规则的腹痛便血,大便次数较平时增多等;严重时腹胀明显伴阵发性腹部绞痛,肛门排粪、排气很少或完全停止,则应考虑结肠癌晚期,这些症状是由于癌组织增大占据了肠道官腔大部分空间导致低位肠梗阻。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长期便秘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两者的相互影响机制:肠道内容物滞留时间延长严重便秘时,粪便在结肠内停留时间可超过72 小时(正常为 12-48 小时),导致以下问题: ① 氨类物质积累:蛋白质腐败产生的氨、硫化氢等物质会诱发氧化应激(8-OHdG 升高),激活致癌通路(如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 ② 胆汁酸代谢异常:肠道菌群将初级胆汁酸转化为脱氧胆酸(DCA)和石胆酸(LCA),这些物质具有基因毒性和促炎症反应,可能损伤肠上皮细胞 DNA。 ③ 肠道菌群紊乱:便秘患者常见厚壁菌门 / 拟杆菌门比例异常,具有保护作用的产丁酸菌(如罗斯氏菌)减少。 ④ 机械刺激与黏膜损伤 : 干硬粪便反复摩擦肠壁会导致黏膜损伤,长期损伤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细胞增殖异常(表现为Ki-67 等增殖标记物升高),增加癌变风险。在生理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和其他易感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炎症性肠病、血吸虫病等)导致大肠癌发生率提高。

当出现以下信号时需格外警惕:中老年便秘患者若出现以下症状,应立即就医;排便习惯突然改变(如腹泻便秘交替),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持续低热、粪便带血或黏液(需与痔疮出血鉴别)、进行性加重的腹胀伴阵发性腹痛(提示可能肠梗阻)。

2 科学预防策略

2.1 风险筛查与评估

(1)标准化风险评估(CRISK 评分)

通过评估以下因素预测便秘风险: ① 生活方式(纤维摄入不足、饮水量少、缺乏运动各计1 分); ② 慢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各计1 分);③ 药物使用(阿片类、抗抑郁药等计1 分); ④ 既往肠道手术史(计1 分)。如果 CRISK 评分 ⩾4 分者未来1 年便秘风险增加3 倍。

(2) 专业检查手段

罗马IV 标准问卷:通过6 项关键问题判断功能性便秘。

影像学检查:结肠传输试验(吞服标记物后 X 光追踪)可区分慢传输型/ 出口梗阻型便秘。

生物标志物检测:血清 5-HT 水平、粪便钙卫蛋白等有助于判断肠道功能状态

(3)高危人群动态监测

① 阿片类药物使用者:初始用药时联用渗透性泻药(如聚乙二醇);每3 个月评估排便日记(Bristol 分型 ⩽2 型需调整方案)。 ② 老年患者( ⩾65 岁):筛查流程:年度便隐血检测(FIT)排除结直肠癌;甲状腺功能(TSH)及血糖(HbA1c)筛查;盆底肌电图(EMG)评估神经退行性变。注意事项:避免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如番泻叶),防止电解质紊乱。 ③ 术后患者。早期干预:术后24 小时开始咀嚼口香糖(假饲效应);药物选择:乳果糖(10mlbid)联合胃肠动力药(如莫沙必利)。

(4)日常监测与就医时机

自我记录排便日记:记录Bristol 分型(理想为3-4 型)、排便频率及伴随症状。

预警指征:连续 3 天未排便伴腹胀,或出现大便变细(铅笔样便)需及时就诊。筛查建议:45 岁以上即使无症状也应每5 年做1 次肠镜检查

2.2 针对性预防措施

通过风险因素评估,早期筛查及生物标志物分析来识别高危人群,对高危人群制定干预措施。

(1)饮食管理

纤维摄入阶梯法:每周增加 5g 膳食纤维,目标 30g/ 日(相当于:1 碗燕麦片 ≈8g ,1 个梨 ≈5g) )科学饮水:每日基础水量( (ml)= 体重( (log) ×30 ,发热或运动时额外补充500ml

益生菌补充:双歧杆菌、乳酸菌等可改善菌群平衡(选择标注" 活菌数⩾ 10^8CFU" 的产品)1.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 可溶性纤维:吸收水分,使粪便变软变滑。存在于燕麦、大麦、豆类、苹果、柑橘类水果、胡萝卜中。

· 不可溶性纤维: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存在于全麦面包、麦麸、坚果、种子、绿叶蔬菜(如菠菜、西兰花)中。

· 建议:每日摄入25-30 克纤维。逐渐增加量,以免一下子引起胀气。

2. 保证充足饮水:

· 纤维需要吸收水分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只吃纤维不喝水,反而可能加重便秘。

· 建议:每天饮用1.5 - 2 升水(约8 杯)。温水、淡蜂蜜水、柠檬水均可。3 摄入益生菌和益生元:

· 益生菌(酸奶、开菲尔、泡菜、康普茶)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群平衡。· 益生元(洋葱、大蒜、韭菜、香蕉)是益生菌的“食物”,能促进其生长。

(2)运动处方运动可促进排便。

① 有氧运动:每天快走 30 分钟(步频 >120 步 / 分钟)可加速结肠蠕动核心肌群训练:平板支撑、桥式运动等能增强腹压促进排便排便体位调整:使用脚凳抬高膝盖(形成35°角)可优化直肠肛门角度

② 揉腹按摩:每天晨起仰卧,双手叠按脐周,顺时针揉腹 108 次,可促进结肠蠕动。

③ 提肛训练:每天进行 50 次训练,具体方法为吸气时提缩肛门,呼气放松。该法主要通过增强盆底肌张力来促排便反射。

若自我调理2 周无效,需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如肠梗阻、肿瘤)。坚持适量运动:

· 运动能直接刺激肠道蠕动。

· 建议:每周至少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瑜伽。即使每天散步20-30 分钟也大有裨益。

(3)药物预防

高风险患者(如化疗前):预防性使用鲁比前列酮 8μg ,每天 2 次,通过激活氯离子通道,增加肠液分泌预防便秘。

阿片类药物使用者:联用甲基纳曲酮可使便秘发生率降低 65% 渗透性泻剂:聚乙二醇4000(每日10-20g)较为安全,适用于长期使用

如何科学应对长期便秘?

应对长期便秘需要一个综合性的方案,从生活方式到医疗干预,循序渐进。

· 固定时间:每天清晨起床后或餐后(尤其是早餐后,可利用“胃结肠反射”)尝试排便。

· 专心如厕:排便时不要看手机、读书,减少干扰,专心感受便意。

· 正确姿势:尝试在脚下踩一个小板凳,使膝盖高于臀部,模拟蹲姿,有助于直肠打开,更顺利排便。

1. 不必过度焦虑,但需高度重视。长期便秘与肿瘤风险相关,但通过积极干预完全可以降低风险。

2. 立即行动,从生活做起。将高纤维饮食、多喝水和规律运动作为您生活的“新常态”。

3. 倾听身体的声音。如果自我调整无效或出现任何警报症状,不要犹豫,立即去看消化内科医生。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既能让自己安心,也是最好的预防手段。

重要提醒:

便秘本身不会直接导致癌症,但可能是机体发出的警示信号。通过科学调整生活方式、

规范使用药物及定期筛查,完全能够有效预防相关风险。若调整 2 周仍无改善,建议至消化

科或肛肠专科就诊,排除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