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绿地规划与景观设计的优化研究

作者

侯军棚

威海北方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威海 264400

引言

在城市发展中,绿地不仅能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还能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空间,承载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然而,当前许多城市在绿地规划与景观设计中,存在着重形式轻功能、重建设轻维护等问题,导致绿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未能充分发挥。研究城市绿地规划与景观设计的优化策略,对于构建宜居、韧性、可持续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 城市绿地规划与景观设计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地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持续提升。许多城市加大了公园、广场、街头绿地等的建设力度,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绿地系统。同时,景观设计理念不断更新,从单纯的观赏性向生态性、功能性转变,出现了海绵公园、口袋公园、屋顶绿化等新型绿地形式。然而,与城市发展的需求和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城市绿地规划与景观设计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部分城市绿地在规划设计中,过度追求景观的观赏性,采用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单一的绿化树种,导致绿地的生态功能下降。例如,一些公园为了营造 “视觉效果”,将大片土地铺设水泥地面,减少了植被的覆盖面积,降低了绿地的固碳释氧、涵养水源能力;人工草坪比例过高,不仅需要大量的灌溉用水和养护成本,还缺乏生物多样性,难以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城市绿地分布不均,老城区绿地面积不足,新城区绿地建设相对滞后,导致部分居民难以就近享受绿地服务。此外,绿地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形成 “孤岛” 状分布,不利于物种的迁移和生态系统的连通性。

城市绿地规划中的植被种类单一问题较为突出,极大地阻碍了生态修复进程。在规划过程中,为追求短期内的景观一致性与便捷管理,常倾向于选择易于栽培和养护的植物品种。这种单一的植被结构使得绿地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缺乏应对外界干扰的能力。从生态系统功能角度看,单一植被无法提供多样化的生态服务。例如,单一的乔木植被缺乏林下植被层,不能有效截留雨水,也无法为不同生物提供丰富的食物与栖息空间,生物多样性难以得到提升。而且,单一植被对病虫害的抵抗力较弱,一旦遭受病虫害侵袭,容易大面积受灾,进一步破坏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城市绿地规划与景观设计的优化策略

2.1 开展科学预测,优化绿地规划布局

为提高绿地规划布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市政部门需大力开展科学预测工作。首先,整合多领域数据资源,收集城市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人口分布及发展趋势等基础数据,为科学预测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撑。其次,引入先进的预测技术与模型,如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 System,GIS)、遥感(Remote Sensing,RS)技术以及生态模拟模型等,对城市未来的生态需求、人口增长对绿地的需求变化等进行精准预测。基于预测结果,要综合考虑生态功能、居民需求以及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多套绿地规划布局方案,并运用科学评估方法,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维度对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根据评估结果,选择最优的绿地规划布局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利用动态监测数据对布局进行适时调整与优化,确保绿地规划布局始终符合城市发展的长远需求。

2.2 坚持生态优先,提升生态功能

在绿地规划设计中,遵循生态原则,选择乡土树种、乡土植物进行绿化,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乡土植物具有适应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强等特点,能够减少养护成本,同时有利于吸引本地的鸟类、昆虫等生物,提高生物多样性。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绿地规划设计中,通过设置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设施,增强绿地的雨水滞蓄、净化能力,减少城市内涝。例如,在公园的设计中,将地势较低的区域改造为雨水花园,种植水生植物和耐湿植物,收集和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道路两侧设置植草沟,替代传统的排水沟,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净化雨水。在绿地建设中,尽量减少硬质铺装的使用,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透水材料,增加雨水的下渗率。例如,公园的步行道、广场等区域采用透水砖铺设,让雨水能够直接渗入地下,补充土壤水分,减少地表径流。

2.3 丰富植被种类,促进生态修复

市政部门在城市绿地规划中应致力于丰富植被种类,以推动生态修复进程。首先,相关部门应开展本地植物资源调查,组织专业团队对城市及周边地区的乡土植物进行全面普查,详细记录植物种类、分布、生态习性等信息,建立本地植物数据库,为植被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在绿地规划设计中,要遵循生态适应性原则,优先选用本地乡土植物,充分发挥乡土植物对本地环境的良好适应性和生态功能。同时,根据不同绿地类型和生态需求,合理搭配乔、灌、草等不同层次的植物,构建多样化的植物群落结构。

2.4 融入地域文化,彰显特色

在绿地规划设计前,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景观等地域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例如,在历史文化名城的绿地中,可融入当地的古建筑风格、历史事件、名人故事等元素,通过雕塑、壁画、景观小品等形式展现出来,让绿地成为传播地域文化的载体。结合当地的民俗活动、传统节日,在绿地中设置相应的活动空间和景观设施,让居民能够在绿地中体验和传承民俗风情。例如,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绿地中,设置民族舞蹈广场、民俗展览区等,举办民族节日活动,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2.5 丰富功能业态,增强互动性

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居民,设计多样化的功能区域,如儿童活动区、老年健身区、运动休闲区、科普教育区等。在儿童活动区,设置滑梯、秋千、沙坑等设施,满足儿童的游玩需求;在老年健身区,配备健身器材、棋牌桌等,为老年人提供健身和社交的场所;在科普教育区,设置植物标识牌、生态展示馆等,向居民普及生态知识。在景观设计中,增加互动性元素,让居民能够参与到景观中。例如,设置可参与的园艺区,让居民可以自己种植蔬菜、花卉;建设水景互动区,允许居民在安全的前提下戏水、划船等,增强居民与绿地的互动感和体验感。

2.6 加强维护管理,保障长效运行

明确绿地维护管理的责任主体,配备专业的养护人员,制定科学的养护计划。加强对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确保绿地的植被、设施得到及时的养护和维修。定期对植物进行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及时修复损坏的座椅、健身器材、照明设施。将绿地维护管理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绿地的养护和管理。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绿地的维护管理,通过 PPP 模式、捐赠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例如,一些城市的公园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开展商业运营活动,所得收入用于绿地的维护管理,实现以园养园。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慧化技术,提升绿地的管理效率。例如,在绿地中安装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天气情况自动调节灌溉量,节约水资源;设置智能监控设备,实时监测绿地的植被生长情况、设施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结论

城市绿地规划与景观设计的优化是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坚持生态优先、优化空间布局、融入地域文化等策略,能够提升城市绿地的综合效益。未来,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绿地规划与景观设计将更加注重生态、文化、功能的融合,朝着智慧化、人性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曦. 碳中和背景下的城市绿地植物规划设计[J]. 风景园林,2024(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