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师核心素养培育路径
王丽君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论述,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高职教育是要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其教学对象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实践能力强等特点,但对理论知识的固有基础与学习兴趣相对较弱,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对其思想政治素质、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大思政课”的提出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指明了努力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能够讲好课,而且需要具备教学平台搭建与应用、教学资源共享等能力,因此,在把握“大思政课”对高职思政教师核心素养的新要求、认识“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思政教师核心素养培育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之上,提出高职思政教师核心素养培育的具体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思政课”对高职思政教师核心素养的新要求
准确把握大思政课对高职思政教师核心素养的新要求,重在理解“大思政课”的“大”,这里的“大”不仅仅指简单意义上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大、内容之大,更强调格局、场域、方法等方面的“大”。
(一)格局要“大”
在“大思政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教师要有宏大的格局,要将课本与社会结合,课堂教学与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结合。一是要求高职院校思政教师政治格局要大,要具备对大政方针和创新理论深刻理解能力和精准阐释能力,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之中。二是要求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理论格局要大,既要对马克思理论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有扎实而深刻的认识,又要针对授课学生的专业背景融通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与学生职业规划相关的多学科知识,让学生对思政课程更有亲近感,为其学以致用奠定基础。
(二)场域要“大”
“大思政课”让传统的思政课程突破教室的空间局限,将教学场域拓展至社会这个大课堂。展现历史进程的博物馆、呈现乡村振兴新风貌的新农村、承载高科技成果的制造工厂等,这些场所都可以成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新场所;同时,优秀毕业有效、省市级劳动模范、一线工作的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也都可以成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讲授者,为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
(三)方法要“大”
“大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多维度互动,一是要求教师有更好的组织能力,通过实地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二是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尤其是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技术的应用,为课堂教学增添更多的吸引力与科技力。
二、“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思政教师核心素养培育的现实困境500
“大思政课”给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与教师核心素养培育指明了方向,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需要给予客观的认识,具体来讲,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顶层设计缺乏,培育体系不够系统
当前,对思政教师核心素养的相关培育已经较为普遍,且形式多样、范围广泛,但整体上缺乏系统性的规划,顶层设计缺乏,内容与时间上的碎片化培育较为普遍,这对思政教师自身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推进有着一定的限制作用。
(二)社会链接不足,实践教学不够深入
高校思政教师在社会实践方面通常存在渠道不畅、资源较少的情况,这就造成思政教师社会实践在稳定性和深入性上有所欠缺,这不仅
不利于思政教师自身对国情社情的深入理解,对学生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开展也有着一定的局限。
(三)平台搭建缺位,主体协同不够畅通
部分高职院校各部门主体沟通与协作不到位,尚未搭建真正意义上的协同育人平台,存在思政课专任教师、学生工作管理教师、创业就业指导教师等多主体各自独立教学,相关资源共享与沟通机制的欠缺令学生的专业学习、思政学习、社会实践等明确分类,缺少必要的协同和融合。
三、“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思政教师核心素养培育的具体路径
针对以上高职院校思政教师核心素养培育的现实困境,应从加强顶层设计、拓展社会合作、搭建多元平台等多方面入手,形成合力,共同助力高职思政教师核心素养培育。
(一)强化顶层设计,提升培育体系系统性
高校要将思政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与院校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将相关培育工作明确纳入院校发展规划之中,在管理机制上给予思政教师核心素养培育必要保障。如在财力上,明确思政教师核心素养培育的相关预算经费,为教师参会研讨、实践研修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基本的支持;如在人才上,重视高质量思政教师的引进,通过专业背景、学历背景、科研背景等多方面的考量选择优秀思政教师。
(二)拓展社会合作,提高实践教学实效性
高职院校要积极“走出校门”,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与合作,开阔思政教师视野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政教学实践活动资源,让思政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乡村社区等地方签订战略协议,通过合作的形式深化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如邀请社会优秀企业家、一线基层工作者、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优化思政课程课堂教学。
(三)搭建多元平台,提升主体协同高效性
搭建多元协作平台,高职院校可将主管思政教学工作的、主管学生管理工作的学生工作部、主管教学工作的教务处以及各二级学院进行联合,搭建专业的“大思政课”协同教育平台,专人负责,明确各主体责任,建立常态化的集体备课与信息共享、经验交流机制。同时,要搭建“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各类教师可将自身的教学进度、教学成果等在平台上进行发布,为思政教师的思政教学提供更多的参考与素材。
参考文献:
[1] 周娇.“大思政”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培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12):190-192.
[2] 毕红微 . 论高职思政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应然语境、基本内涵及发展逻辑 [J]. 鄂州大学学报,2025(07):14-16.
作者简介:王丽君(1990—),女,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讲师,从事知识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政教育研究。
课题来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和课改课题(2025 年度)《“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师核心素养培育路径》,(课题编号为SZJY202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