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体育培训机构进校园的合作模式、困境与突破

作者

李焱婷

福州市鼓楼区乐动体育培训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一、引言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和“体教融合”理念的深入推进,体育培训机构进校园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

二、体育培训机构进校园的合作模式

(一)课后服务合作模式

课后服务是体育培训机构进校园的主要合作模式之一。学校在课后时间引入体育培训机构,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育培训课程,如足球、篮球、乒乓球、武术等。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利用课后时间,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同时也为体育培训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体育特色项目合作模式

学校根据自身的体育特色和需求,与体育培训机构合作开展特定的体育项目。例如,一些学校与专业的足球培训机构合作,打造校园足球特色项目。这种模式有助于提升学校的体育特色和品牌,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化的体育训练机会。

(三)师资共享合作模式

学校与体育培训机构共享师资,体育培训机构的教练员进入学校担任体育教学工作,或学校教师到体育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和学习。这种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学校体育师资不足和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为体育培训机构的教练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赛事活动合作模式

学校与体育培训机构合作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和活动,如校内运动会、体育节、校际比赛等。这种模式能够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竞争意识,同时也为体育培训机构提供了展示自身实力和品牌的机会。

三、体育培训机构进校园的困境

(一)政策支持不足

虽然“双减”政策和“体教融合”意见为体育培训机构进校园提供了政策指导,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

(二)协同育人意识不明确

学校体育与体育培训机构在育人目标上存在差异,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教育,而体育培训机构则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和竞技能力。这种目标差异导致双方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意识和有效的沟通机制,难以形成合力。

(三)内部管理不规范

部分体育培训机构在内部管理上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如教练员资质审核不严格、培训内容不科学、收费标准不透明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培训质量,也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潜在风险。

(四)安全保障缺失

学生在体育培训过程中容易出现运动损伤,而学校和体育培训机构在安全保障机制和责任划分上存在模糊地带。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容易引发责任纠纷,影响双方的合作关系。

四、体育培训机构进校园的突破策略

(一)强化政策支撑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体育培训机构进校园的具体政策,明确准入标准、收费标准、安全管理、质量评估等方面的要求。同时,政府应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和解读,提高学校和体育培训机构对政策的认知和理解。

(二)优化管理体系

学校应加强对体育培训机构的管理,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科学合理的合作机制。例如,学校可以与体育培训机构签订合作协议,

明确培训内容、时间、收费标准、安全保障等事项。同时,学校应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培训质量。

(三)明确协同育人目标

学校和体育培训机构应加强沟通与合作,明确协同育人目标,共同制定体育教学计划和培训方案。例如,学校可以邀请体育培训机构的教练员参与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共同探索适合学生的体育教学模式。同时,双方应加强在学生评价、家校沟通等方面的合作,形成全方位的育人合力。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学生体育兴趣培养、技能提升以及品德塑造等问题,确保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培训机构应加强教练员的资质审核和培训,确保教练员具备专业的体育知识和教学能力。同时,学校应加强对体育培训机构教练员的管理和考核,建立教练员准入和退出机制。例如,学校可以要求教练员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证或教练员证书,并定期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对于教学效果不佳或存在违规行为的教练员,学校应及时要求培训机构进行更换。

(五)完善训练体系

体育培训机构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素质,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和课程体系。例如,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训练内容应以趣味性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基本运动技能;针对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训练内容可以适当增加专业性和竞技性,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和竞技能力。同时,培训机构应加强与学校体育教学的衔接,避免重复训练和脱节现象。

五、结论

体育培训机构进校园是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实践中,这一合作模式面临着诸多困境,需要政府、学校和体育培训机构共同努力,通过强化政策支撑、优化管理体系、明确协同育人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训练体系和健全监管评估机制等措施,推动体育培训机构与学校的合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长效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校体育与体育培训机构的协同发展,促进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EB/OL]. (2021 - 07 - 24)[2025 - 07 - 1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7/content_5624756.htm.

[2] 体育总局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 . 关于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EB/OL]. (2020- 09 - 21)[2025 - 07 - 15].http://www.sport.gov.cn/n315/n2000132799/202009/t20200921_184824.html.

[3] 广东省教育厅. 广东省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试行)[EB/OL]. (2022 - 04 - 20)[2025 - 07 - 15].http://edu.gd.gov.cn/gkmlpt/content/0/3749/post_3749977.html.

李焱婷 1999 年11 月,女,汉,福建省龙岩市,本科,初级中学教师,。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