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教学模式创新
付思宇
西安综合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710001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及产业对技能型人才要求的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校内学生的综合发展水平。时下,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能符合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且相对顺应当今世界科技迅速发展的新形势。由此,深入探究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中职化学教学应用与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化技术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化学知识的直观性与可理解性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和微观的变化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大大降低了中职生理解化学知识的难度。化学课程中有许多内容需要了解分子空间构型、离子键、共价键以及有机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反应机理等问题,而这些都属于微观层次的问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讲解或者借助于一些简单的示意图来说明问题,很难给学生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1]。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安全意识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传统的实验室条件有限且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这相对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开发出来的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已经逐渐被应用到教学当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有利于促进个性化学习与职业素养培育
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存在差异,“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很难满足所有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则容易导致部分同学产生厌学情绪或影响后续的知识点学习效果。信息化平台能够收集学生信息,基于信息收集自动生成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路线图。且在该平台上加入相关行业的规范准则,以及倡导绿色环保的思想,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二、信息化技术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整合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视野
信息化技术为中职化学教学储备系统性整合供应技术支撑,学校应加强实践,数字化储备整合着重将教材内容与多媒体素材、行业案例、虚拟储备等深度融合,构建动态更新储备库,一是将教材中基础概念转化为微课影像、互动课件,如将“物质量浓度”概念拆解为动画演示与阶梯式练习题;二是链接食品分析检验生产影像、行业准则文档,多维度储备拓展学生职业视野[2]。
以“溶液配制与分析”章节为例,学校通过使用数字化储备包提升教学效果,储备包需包含三个模块:一是微课程模块,用 3D 动画演示容量瓶检漏、定容等根本操作,配合教材中步骤说明形成互补;二是虚拟实验模块,学生经由操作仿真应用完成 40.1mol/L 氢氧化钠溶液配制”实验,系统会自动检测操作规范性并实时纠错;三是行业案例模块,嵌入食品分析检验溶液配制SOP 影像,对比教材中基础操作与生产厂家分析检验的差异,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先经由微课预习教材内容,再在虚拟实验中练习操作,最后分析行业案例,使基础理论与职业实践经由数字化储备形成闭环。
(二)混合式教学,增强动手能力
混合式教学体系是信息化技术与传统课堂深度融合产物,其重心是经由“线上自主学习 + 线下协作探究”组合,实行“以学生为腹地”教学转型,中职化学教学中,不少内容需要兼顾理论理解与动手能力,因此教师要开展混合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酸碱滴定原理及其应用”章节为例,学校根据混合式教学展开设计,线上阶段,学生经由场所观看教材同步“酸碱滴定原理”动画微课,完成互动习题,系统根据答题情况将学生分为“基础组”与“进阶组”,线下课堂中,基础组利用数字化实验设备完成“酸碱滴定”实验,实时采集数据记录并与线上动画对比分析;进阶组则经由 AR 设备模拟安全生产分析检验室,联合实际生产中“常规检验”操作流程图,设计改良方案,课后,学生将实验记录与方案上传至场所,教师经由记录分析生成个性化反馈,实行教材知识与实验操作数字化衔接。
(三)虚拟仿真技术,提升实践能力
虚拟仿真技术突破中职化学实验教学时空限制与保险约束,为“做中学”供应新路径,传统实验教学中,受限于仪器数量、试剂成本及保险规范,学生难以实行高危实验、大型综合实验实操训练,虚拟仿真实验根据计算机图形技术构建三维场景,经由触觉反馈、实时记录计算等技术模拟实验现象与操作后果[3]。
以“职业教育中职国规教材化学(通用版)中有机化合物部分“乙酸乙酯合成”实验为例,学校通过引入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系统需严格参照教材中实验原理设计操作步骤,同时增加实际生产拓展模块,在基础训练中,学生需完成装置组装、控制温度、分离产物等操作,系统会对“冷凝管水流方向错误”“温度超过 120% ”等操作发出警告并演示后果;在拓展训练中,学生可切换至食品厂酯化反应车间场景,根据教材中“绿色化学”理念调整催化剂种类,观察原料转化率与三废排放量更迭记录,实验结束后,系统自动生成包含“操作规范度”“产率计算准确性”“环保指标达标率”报告,既强化教材中实验要点,又融入实际生产质量与环保准则。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技术为中职化学教学注入无敌活血,其在储备整合、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应用,既搞定传统教学痛点,又契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进步方向,经由“理论 + 案例”实践路径,联合“职业教育中职国规教材化学(通用版)”教材内容,可构建起“技术赋能知识、实践链接工种”教学新体系,将来,伴随 5G、AI、元宇宙等技术进步,中职化学教学将实行更深度数字化转型,如虚拟生产线沉浸式学习、个性化智能导师;为培养高素质化学技能人才供应更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闫碧波 . 信息化技术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教学模式创新[J]. 化纤与纺织技术 ,2024,53(12):237-239.
[2] 杨晓春 . 中职化学信息化教学创新策略探究 [J]. 中国新通信 ,2022,24(22):203-205.
[3] 和红妹 . 信息化技术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J]. 化工管理 ,2022,(08):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