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教育体系改革路径研究

作者

杨萌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一、研究意义

1. 国家战略驱动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教育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改革通过构建契合乡村发展需求的专业体系,为农村电商拓展、乡村旅游开发、智慧乡村治理等领域精准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有效破解人才短缺瓶颈。它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乡村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核心人才支撑,加速科技成果向乡村转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战略,全面赋能乡村振兴进程。

2. 现实问题倒逼

当前乡村面临人才结构性短缺、技术技能供给不足、产教融合程度不深等突出问题,倒逼职业教育必须进行体系化改革。该研究直面教育供给与乡村发展需求错配的矛盾,旨在破解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升级、乡村治理专业化支撑不足等现实困境,通过构建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教育新体系,为有效解决“谁来振兴乡村”这一根本问题提供路径方案。

3. 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本研究填补了乡村振兴与高职教育适配性研究的理论空白:

理论层面:它丰富了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理论框架,构建了“教育 - 产业 - 治理”协同发展的新型范式,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

实践层面:它为解决乡村人才短缺、产业升级缓慢等现实问题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方案,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等具体举措,直接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与治理能力提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关键的教育支点和人才引擎。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特征

1. 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乡村振兴战略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其特征是打破传统专业壁垒,具备跨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这类人才不仅掌握现代农业技术,还需熟悉经营管理、市场品牌甚至乡村文旅规划等。他们能系统性理解和解决乡村发展中的复杂问题,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核心。其价值在于能够整合资源,为乡村提供一体化、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2. 创新型创业人才

创新型人才是推动乡村发展动能变革的引擎。他们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善于运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模式破解乡村振兴中的瓶颈问题。这类人才不局限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致力于探索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绿色低碳等新业态。

3. 本土化可持续发展人才

本土化可持续人才是确保乡村振兴事业扎根向前、永续发展的稳定基石。这类人才通常来源于本地或对乡土文化有深厚情感和认同感,其最大特征是“留得住、能扎根”。本土化人才需兼具乡土情怀与实践韧性,能够扎根基层推动技术落地。其培养需强化劳动教育与在地文化浸润,形成“技术赋能 + 情感联结”的双重驱动。

三、现行高职教育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1. 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错位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存在明显的城市化倾向,热衷于开设通用性专业,如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但未能与地域乡村特色产业(如智慧农业、传统工艺)形成有效对接。这导致专业布局同质化严重,培养的人才技能与乡村产业升级的实际需求存在显著偏差。教育资源未能精准投向乡村振兴最急需的领域,削弱了高职教育对乡村发展的支撑作用。

2. 课程内容滞后于技术迭代

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更新缓慢,未能及时融入现代农业科技、数字技术、乡村治理新模式等前沿知识与实践。教材陈旧,教学中仍以传统理论讲授为主,对智慧农业、农村电商运营、乡村旅游数字化营销的反应迟钝。这导致学生所学技能与乡村一线快速迭代的技术场景脱节,毕业后无法立即胜任岗位,需要企业进行再培训,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效率和适应性。

3. 师资实践能力薄弱

高职院校中真正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乡村产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许多教师缺乏在农业企业、乡村基层或相关项目的长期实践经历。这使得教学往往停留在书本层面,难以指导学生解决乡村真实场景中的复杂技术和管理问题。师资队伍的能力结构失衡,制约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乡土情怀的培养,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4. 评价机制偏离乡村贡献导向

现有评价以学分绩点为核心,忽视学生在技术推广、创业项目运营中的实际成效。

四、面向乡村振兴的高职教育体系改革核心措施

1. 专业动态重构机制

改革的核心在于建立紧密对接乡村产业演进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一方面,要积极新建智慧农业技术、乡村数字化治理、休闲农业经营等前沿涉农专业,直接回应新兴领域人才缺口。另一方面,大力整合现有专业,打破学科壁垒,推动电子商务、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与农业、文化、生态等领域交叉融合,形成如“农村电商运营”、“乡村旅游规划”等特色方向模块。

2.“岗课赛证 + 乡土融合”课程改革

改革需以乡村真实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重构课程内容,将智慧农业装备操作、农产品品牌打造、乡村项目运营等实务融入教学。同时,将技能竞赛标准与“ 1+X ”职业证书要求有机融入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实战能力和职业认可度。最关键的是注入“乡土融合”灵魂,开发融入地方历史文化、生态资源、特色产业的校本教材与案例库,让学生在掌握通用技能的同时,深植乡土情怀,具备服务特定区域发展的能力。

3.“校企村政”协同实践体系

打破传统封闭的办学模式,构建由高职院校、优质企业、行政村镇、地方政府四方联动的开放协同育人体系。通过共同建设乡村电商直播基地、文旅民宿等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联合开展社会服务、创业孵化等项目,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深度参与乡村真实项目。此举能极大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直接为合作村镇注入智力和技术资源,实现人才培养与乡村发展的双赢。

4.“双师型”师资建设

一方面,实施“教师派驻计划”,鼓励专业教师定期到农业企业、乡村一线挂职锻炼或参与技术服务,积累实战经验。另一方面,大力从乡村产业中引进企业家、技术能手、非遗传承人等作为产业导师,参与课程教学、项目指导和毕业设计。建立“双师”流动工作站,通过校企联合攻关项目,打造一支既懂教学又通产业、既有理论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师队伍,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根本保障。

4. 多元贡献度评价体系

构建“技术推广成效+ 创业项目收益 + 文化传承价值”三维指标。引入基层政府、村民作为评价主体,对毕业生开展追踪评估。

结语

高职教育需以人才需求为锚点,通过专业重构、课程革新、实践协同、师资优化及评价转型,破解与乡村振兴的战略性错配。未来应强化政策联动,完善“政 - 校 - 企 - 村”四维协同机制,使高职院校真正成为乡村人才振兴的引擎。

参考文献

[1] 江金玉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探讨 [J]. 山西农 经 ,2024(19):48- 50.

[2] 靖秀辉 . 高职教育开展社会培训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路径[J]. 教育进展 ,2024,14(3):303- 307.

[3] 戴园园 .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返乡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J].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23(1):52- 54.

基金项目:本文系校级科研项目“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 :22D00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