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制造工程集成服务的价值流分析与重构
谢精程
51072219******8833
全球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过程中,机电制造工程集成服务成为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目前存在的传统机电制造服务流程存在着信息孤岛问题,以及资源配置低效的问题。使整个服务价值创造过程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制约。价值流分析是精益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运用可视化的手段来发现流程中存在的浪费现象,并以此为基础优化服务模式,而使用这两种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这次重构工作。将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孪生技术运用于机电制造工程集成服务的价值流重构中,能够完善并创新传统的相关理论。
一、机电制造工程集成服务的价值流特征分析
1.1 价值流构成要素
机电制造工程集成服务的价值流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物质流:原料采购入库、加工生产、制造装配、成品检验入库到最终产品交付使用的全过程物流活动;信息流:客户需求传递、生产计划调度、计划完成情况跟踪反馈;资金流:各类费用的产生、分配、核算等业务环节。三者之间相互协调才能保证服务价值的实现效率。
1.2 传统价值流痛点
传统的机电制造服务流程有很多浪费,根据价值流图可见,由于设计变更导致等待时间占整个流程时间的 32% ;由于物流搬运距离超标多于最优路线的比例为 55% ;由于信息传递错误所导致的不良率达到28% 。以上问题造成服务周期过长、成本过高的问题,严重影响企业市场的反应速度。
1.3 数字化转型驱动
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技术能够为价值流重构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机电设备的数字孪生模型可以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及预测性维护,实现设备停机时间缩减大于 50% ;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协同平台能提高供应商响应速度 30% 以及信息共享速度 40% 。
二、机电制造工程集成服务的价值流分析方法
2.1 价值流映射技术
运用 VSM 方法对机电制造服务流程进行可视化建模,在收集客户的需求、生产节拍、库存水平等数据后画出现有状态的价值流图。以某机电企业的服务流程为参考实例分析发现其中包含了: ① 设计评审时间长; ② 供应商协同程度差等问题,共涉及了服务流程中的 7 个主要瓶颈点。
2.2 瓶颈识别与量化分析
运用约束理论(TOC)对价值流瓶颈进行识别。通过计算各环节的有效产出(Throughput)与资源利用率,确定设计变更管理、物料配送调度为关键瓶颈。量化分析表明,设计变更导致的服务周期延长占总延迟的 45% ,而物料配送效率低下使生产成本增加 22% 。
2.3 价值流优化潜力评估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构建价值流优化潜力评估模型。从效率提升、成本降低、质量改善三个维度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结果显示数字化重构方案的综合优化潜力达 82% ,显著优于传统改进方案的57% 。
三、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价值流重构策略
3.1 数字化价值流平台构建
设计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价值流重构架构,包括数据采集层、边缘计算层与应用服务层。通过部署智能传感器网络,可实现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使故障诊断准确率提升至 95% 以上。
3.2 服务流程模块化重组
将机电制造服务流程划分为需求感知、方案设计、生产执行、交付运维四大模块,并采取模块化设计使得服务流程可以配置率高达 60% ,能够根据客户需求对工艺进行个性化定制,从而加快其反应速度,比如用数字孪生体做虚拟调试可节省新产品开发 30% 的时间。
3.3 资源动态配置机制
由于环境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传统的资源调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工程生产的需要。本课题以多智能体系统 (MAS) 为模型基础,把各种制造资源设备、人员、物料等均看作是具有一定自主决策能力的智能体,实现各个智能体之间能够独立完成相应的局部任务以及在各个智能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协调的基础上,结合生产任务变化情况及时修改相应资源调度的方法,达到其各自所能实现的功能。
结合改进型粒子群优化算法(IPSO)、遗传算法(GA),运用混合智能算法,利用 IPSO 算法的快速收敛性进行初始资源的配置,利用GA 算法的模拟生物进化过程进行全局寻优;建立集设备状态监测数据、人员技能评价数据、物料库存预警等各维度的数据于一体的信息共享平台,为智能算法提供精准决策依据。
通过 AnyLogic 软件建立仿真实验环境,分别模拟不同生产场景下各种资源调度方案,并以某个典型的机电产品生产流程为实例证明,将此模型应用于相关仿真之后,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达到 95% 、节约人力资源浪费达到 18% ,大幅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说明了此模型对于复杂制造系统的资源动态优化配置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四、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
4.1 分阶段实施策略
短期(0-1 年):完成现有价值流的数字化映射,建立基础数据平台;中期(1-3 年):实现关键环节的智能化改造,如预测性维护系统部署;
长期(3-5 年):构建生态化价值网络,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创新。
4.2 组织与人才保障
建立跨部门的价值流改进团队,并运用 OKR 的目标及关键成果法则保证项目落定到指定的价值节点上。组员包括各部门的生产主管、研发人员、供应链相关人员、质管人员,以值周的形式每周组织跨部门协同会来消除信息盲区,优化资源应用;分解从目标到结果的具体过程,在 OKR 的管理框架内将价值流重构的总目标细分为具体季度达成的关键成果,例如把原来生产周期缩短 15% ,设备的非计划停机减少 20% 等等;并通过对成果的透明化进行阶段性指标的动态管理,确保每一个阶段目标都能够有序进展。
同时,通过开展“机电 +IT*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借助于校企合作加强培养员工的数字化技能;与国内的一些优秀的工科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把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的相关理论引入学校,以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企业实训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校企合作研发项目;积累机电系统数字化改造成就的同时,建立并完善技能认证体系,对于符合条件的学员发放“机电智能工程师”的认证,鼓励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助力公司进行价值流重构并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4.3 技术与标准支撑
制定机电制造服务价值流数据接口标准,统一生产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不同系统间的数据格式、通信协议和交互规则,打破信息孤岛,推动不同系统间的无缝集成,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与高效流通。引入低代码开发平台,通过可视化界面和图形化编程工具,降低数字化改造的技术门槛,使缺乏专业 IT 技术团队的中小企业也能快速实现价值流重构。企业业务人员可基于低代码平台,自主设计、开发和部署业务应用,如生产流程优化、订单管理等,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提升企业竞争力。
五、结论
本文通过价值流分析揭示了机电制造工程集成服务的优化潜力,并提出了基于工业互联网的重构策略。研究发现,数字化驱动的价值流重构可显著提升服务效率与资源利用率,为机电制造企业实现服务型制造转型提供了可行路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在价值流动态优化中的应用,以及价值流重构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机制。
参考文献
[1] 唐文斌。数智化设计与装配技术在机电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24, 45 (3): 45-52.
[2] 陈永当。机电一体化系统智能建模与仿真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5: 78-95.
[3] 史仲光,徐东华,张挺。中国装备制造业价值流重构研究 [J].机械工程学报,2024, 60 (8): 1-10.
[4] 任利娟,闫伟健,陈恪。基于数字孪生的机电设备运维价值流优化 [J]. 制造技术与机床,2024, 48 (7): 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