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创新性教学策略
向琴
垫江县桂东小学校,重庆 垫江 408300
摘要:在新课标与新课程(简称“双新”)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正经历深刻的变革。本文旨在探讨“双新”背景下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实践,通过分析当前教育背景、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变化,提出一系列创新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首先概述了“双新”背景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影响,接着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这些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对未来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双新背景;小学语文;学科育人;教学策略
引言:在新课标和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语文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滞后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双新”背景下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实践,以期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双新”背景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影响
(一)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要求
新课标强调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求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课标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等多种学习方式。同时,新课标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二)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影响
新课程的推出,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新课程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此外,新课程还强调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成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满堂灌、填鸭式等,这些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同时,这些教学方法也缺乏创新性,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评价方式滞后,缺乏全面性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评价方式仍存在滞后性,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分数排名,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缺乏个性化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和压力。同时,这些教师也缺乏个性化教学策略和方法,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双新”背景下小学语文学科育人实践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在“双新”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例如,在教授《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游戏化教学
将游戏元素融入教学中,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教授《成语接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成语接龙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成语、掌握词汇。
(二)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全面发展
在“双新”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优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多元化评价方式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如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同伴评价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
2. 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通过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和成长历程,对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进行及时肯定和鼓励。例如,可以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记录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情况。
(三)关注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在“双新”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实施个性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设计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辅导和支持。
2. 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发展。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四、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情境教学法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的应用
在教授《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教师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了地震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地震的危害和救援过程。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父子的情感变化和救援过程的紧张氛围。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父亲和儿子的角色进行表演。通过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还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救援过程的不易。
(二)案例二:项目式学习在《保护环境》一课中的应用
在教授《保护环境》一课时,教师采用了项目式学习的方式。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和当前的环境问题。接着,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配了具体的环保项目任务。例如,有的小组负责制作环保宣传海报;有的小组负责开展环保主题班会;还有的小组负责调查学校的垃圾分类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通过项目式学习的应用,学生不仅掌握了环保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结论与展望
在“双新”背景下,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实践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评价方式、关注个体差异和实施个性化教学以及拓展教学资源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然而,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双新”理念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和交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家校合作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
[3]李吉林. 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