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机制, 矛盾及其化解
周娟
广州商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665
引言:新形势背景下,数字化技术正悄无声息的转变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教育领域也随之发生着深入的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数字化发展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增强教育成效的内在要求。前沿且高效的数字技术可以在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各个环节展现出巨大的潜能。但在数字化转型当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诸多矛盾与困境,需要广大教师积极的探究高效的教育改革与创新路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机制
(一)数据驱动机制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以及思想动态展开动态化的收集和分析,为它们生成精准的思想画像。根据这些画像,思政教师可以精准地把握每个学生的思想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此来实现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教育。以学习通平台为例,该平台能够自动记录学生在思政慕课中的互动答题频次、视频观看时长以及讨论区发言关键词等行为数据,结合校园一卡通消费记录以及图书馆借阅信息等线下数据,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其价值倾向进行分析和处理,以此来促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技术赋能机制
数字化背景下,一些前沿的数字技术,如虚拟 VR、人工智能 AI以及增强现实 AR 等可以为教学手段的创新带来优势与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创建虚拟思政课堂以及开发智能教学辅助系统的方式来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以及互动式的学习体验,为教学有效性和吸引力的提升带来帮助。虚拟现实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已从单一场景模拟向沉浸式叙事升级。部分高校开发的 “重走长征路”VR 系统,通过三维建模还原娄山关战役场景,学生可以通过佩戴 VR 设备能够对红军战士的行军路线进行体验,并在这种浸润式的体验中切实理解其中的战略智慧。AI 技术实现了教学反馈的实时化,能够标注出各项关键词的使用频率,并对学生生成个性化的改进建议。
(三)协同育人机制
通过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多方的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实现高校、教师、学生以及技术企业之间的协同生态形成,如利用校企合作开发思政教育平台利可以打破各个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以及时空限制,实现各方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例如,深圳大学与腾讯教育合作开发的“思政数字孪生平台”将企业党建案例转化为可以交互的教学模块,企业导师通过云端参加到课堂讨论,中学生则可以根据真实的商业案例来完成思政实践作业。这种从理论教学到实践转化的闭环模式,能够促使思政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形成有效的衔接。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的矛盾
(一)技术工具性与教育人文性的矛盾
技术工具性与教育人文性的矛盾是最为核心的冲突之一,这一矛盾的核心在于数字化技术追求标准化以及效率,而思想政治教育则追求于个性化成长、价值导向以及情感共鸣,教师过度依赖技术会进一步导致情感互动缺失,例如,在直播授课场景中,某高校教师为追求技术应用的丰富性,在一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叠加了弹幕互动、虚拟背景切换、AI 点名等 6 项数字功能,导致课程节奏碎片化,学生对核心原理的理解深度下降,也弱化了师生深度交流,倘若二者之间若不能有效地调和,会导致数字化支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化,甚至会对数字化融合思政教育的初衷相违背。
(二)开放共享与数据安全的矛盾
在利用数字化技术展开高校思政教育当中,收集和处理学生的大量数据是无法避免的,技术平台很容易防护不足或管理制度滞后,导致学生的数据储存、管理以及使用存在隐私泄露和安全风险。倘若学生的个人信息被有心人获取或不当滥用,不但会对他们的隐私权带来侵犯,同时还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与成长。例如,2023 年某高校思政教育平台因服务器漏洞,导致 1200 余名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含思想动态分析报告)被非法获取。尽管校方及时修复漏洞,但部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轨迹被恶意拼接传播,造成“被标签化”的心理伤害。
(三)资源供给与学生需求的矛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在资源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大多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首先,高校思政教育资源数量大幅增长,但资源内容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如统一购买的慕课等,而且课堂多围绕传统思政理论知识点展开,缺乏对学生学习需求以及兴趣爱好的针对性考究。同时,数字化资源的形式较为单一,缺乏足够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另外,不同高校或专业之间可能会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情况,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化发展。
(四)技术迭代速度与教师数字素养的矛盾对于高校的教师培训而言,大多聚集于政策理论的学习,对数字化教学专项培训方面较为薄弱,而且内容更新的周期较长,无法匹配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大多数思政教师通常只是掌握基础的,如 PPT 制作以及在线签到等基础数字化技能,对于虚拟仿真实践技术和 AI 教学设计等前沿技术的运用能力较为薄弱。当生成式 AI 工具已经辅助撰写教案时,一些教师仍旧停留在线下的教案数字化初级阶段,导致应用和教学需求相脱节。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矛盾的化解路径
(一)革新教育理念,强化深入融合
教师需要意识到数字化技术只是教学辅助工具,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并切实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教学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使用数字技术,实现数字化技术和教育理念的切实融合。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会对学生的学习差异以及主动性进行忽略,而数字化的转型则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等多种新型,通过大数据技术能够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展开精准分析,实现差异化的教学,促进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提升。同时,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来强化教育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二)加强安全管理,保护学生隐私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化技术融合的过程中,保护学生的隐私是必须要严格遵守的底线和原则。对于高校而言,其应当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数据存储以及使用的安全防护;对于思想政治教师而言,只需要对一些必要信息进行收集,如根据学号来统计作业,不需要对家庭背景以及联系方式等信息进行额外收集,同时,优先使用学校官方认证的教育软件如超星,避免使用一些群聊来传递一些敏感文件,不可以随意分享学生数据,作业成绩只能被本人和教务来查看,通过安全管理的加强,可以切实保护学生的隐私。
(三)优化数字资源,契合学生需求
为了解决资源供给与学生需求的矛盾,教师需要从多角度展开协同推进,首先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来建立学立学数字画像,按照他们的学习习惯以及专业背景展开分层分类;其次,要推动资源的改革创新,建设互动性的资源内容库,运用虚拟 VR 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教学场景,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最后,高校需要加大投入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改善数字化教学条件,同时要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强化高校之间和学科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以此来实现优质资源的最大化使用,缩小数字的鸿沟,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的均衡发展带来促进作用。
(四)完善培训体系,强化数字素养
对于高校而言,要想切实化解技术迭代速度与教师数字素养的矛盾,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及时将前沿技术如虚拟仿真技术和生成式 AI 技术融入到培训内容中,缩短更新周期,保障培训内容与技术能够发展同步。培训内容不仅要包括技术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将技术和不同学科的教学手段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让教师明白如何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应用相关技术,以此来促进教学问题的有效解决。教师之间同样具有个体差异性,在展开培训过程中要展开分层分类培训,对于基础薄弱的教师要先打好基础,做好数字技能培训,而对于已有一定基础的教师则可以展开前沿技术的应用进阶培训。培训方式的话可以采用实操演练、案例展示以及线上学习平台等多种多样的形式,鼓励教师积极地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展开新技术的探索和学习,激发其内学习动机。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加大对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为教师展开数字化教学实践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结束语
综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是时代赋予的机遇,也是育人使命的必然趋势。广大高校思政教师定然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持续深化教育实践,在动态调整中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高质量发展,以此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推动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汤旭然 , 王粟 , 陈强 . 数字化发展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慧教学探析 [J]. 传播与版权 ,2024(19):92-95.
[2] 高盛楠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 [D]. 四川 : 电子科技大学 ,2023.
[3] 邱果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的现实效能、风险检视与优化路径 [J]. 才智 ,2024(26):41-44.
[4] 王世江 . 数字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基本向度论析 [J]. 改革与开放 ,2023(10):32-38.